●儒家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先秦的孔學階段
(2)漢唐的經學階段
(3)宋明的理學階段
(4)清代的復古主義即『漢學』階段
●儒家學術以政治和倫理的思想爲強,以經濟和哲學的思想爲弱。
●胡適認爲儒是『懦』即柔弱的關連語,是學術淺薄的皮相之談。
●儒家之『儒』是先秦西漢經典的假借之字。
●理解儒家之名的由來,必須探尋本字及本義。
●從字源考慮,儒字從人從需。古音讀如需。
●金文『需』字,字形從而從大,而是鬍鬚
●需實際是『須』的異文、同源字。
●『須』的本義是巫師。也就是巫覡之覡的本字。
●需、須、覡,與『兄』字的本義相同。
●需、須、兄實際都是聲部相同可通轉的同源語。
●在古代長鬚飄拂是一種特殊的形象,顯示一種特殊的身份,即長老。
●【國語?楚語】記載了楚昭王與觀射父關於宗教問題的一段重要對話。
●它詳細解釋了『巫/覡』作爲中國上古神道教的祭司和禮官的由來與功能。
●女巫上古本也稱須,如【楚辭】中的女須。
●作爲宗教大司祭的『須』其實就是諸『胥』(大胥、小胥、樂胥等)。
●以及班固所言作爲社宮司祭的『需/儒』,這正是先秦『儒』家的起源。
●所謂『巫覡』,起源於上古主持四季太陽神之祭祀的『羲和』之官。
●和字在古籍中又記作俄、娥,本義是歌舞(吟哦),巫本義也是舞師。
●日本民族自稱爲『大和』,實際是自命爲羲和之後人。
●日本古稱扶桑,扶桑是中國神話中的太陽之樹。
●扶桑的衍語有扶蘇、扶胥、扶搖等。
●扶搖也是大風暴之名,也是火山之名。
●扶桑就是今日日本的神山富士山。
●日本古文化是中國文化的衍生次文化。
●這個對話是關於中國上古典章制度以及巫覡職能的一段極重要記載。
●觀射父這裡所說的巫覡,即主持宗教、典禮、制度、譜牒、禮樂者。
●巫覡之身份既是祭司,又是頌祝,又是宗人。
●這些功能,也就是『儒』的功能,即是作爲宗廟之守官的功能。
●在中國古代,儒教是比道教更古老的本土宗教。
●以禮樂祭儀敬祖事天,就是這種宗教的內容。
●孔子之所以偉大,並非由於他自己的著述(『述而不作』)。
●而是自覺和自爲地承擔起繼承和挽救這一偉大文化傳統的使命。
●他一生的主要活動,是教誨弟子。主張唯才是教,『有教無類』。
●這在當時貴族壟斷一切社會資源的時代,是非常偉大的創舉。
●孔子本身著述雖不多,但他搞通了古代的禮樂制度及經典文獻。
●儒家與儒教並不相同。儒家是私學,不是主流文化。
●儒家是學術,而不是宗教。儒教則是宗教,也是官學。
●儒教既是國家的宗教(以神道設教),也是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
●儒教有兩個發展階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
●在漢武帝以後,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國家宗教。
●在這種國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學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聖化了。
●爲什麼孔子述而不作呢?因爲孔子的『述』,就是作。
●孔子的最大功績在於整理和保存了上古的五大經典。
●這五大經典代表了上古學術的五大傳統:
——『易經』是天道陰陽之學
——『尚書』是政治典章
——『禮』書是禮樂制度
——『詩經』是文學藝術
——『春秋』是歷史。
●孔子把中國古代的禮樂典章,通過這五部典籍的講述解說而傳授於弟子,
●甚至焚書坑儒這樣的政治大舉動都不能使這一學術的傳承系統中斷。
●沒有孔子與儒家,中國文化不可能保持千年一而貫之的偉大傳統。
●評價一種學術不應該以學者的身份、出身、階級作爲是非標準。
●『真理的標準就是真理自身。』其他一切外在的東西都不是標準。
●文化的最精華部分總是保存在各個時期的統治階級精英之中。
●儒家最重要的的核心價值是兩點:『仁』『恥』。
●前者是肯定,是追求,後者是否定,是摒斥。
●『仁』字的字形是『二』與『人』的合文。
●『仁』也就是懷孕之『妊』的會意字。
●孕婦古字則記作『身』,即『娠』。
●母子二人相連爲『仁』(阮元所謂『相人偶』)。
●母子之情亦爲『仁』,所以『仁』的引申義就是愛心。
●『恥,羞也。』『恥,辱也。』(【說文】)
●恥在儒家的人格主義中是一個極重要的價值觀。
●所謂『知恥近乎勇』。所謂『行已有恥』。(孔子)
●恥,就是負面的價值。
●知恥則不承其辱。知恥則不受嗟來之食。
●恥就是是非,就是自尊。
●一百年多來中國社會動盪導致值觀念分崩離析,是非標準晦昧不明。
●特別在士大夫(即所謂知識精英)中,育成一種無恥的人格。
●沒有恆定的是非觀,沒有尊嚴感,沒有自尊感,沒有恪守之道。
●只有私己的好惡,與時浮沉,及時行樂,眼前利益,取巧投機。
●『爲機變之巧者』多,而有恥有格,敢於執著地恆守一種價值者少。
●儒家價值觀仍具有現實意義。
●但作爲神的孔子和作爲鬼的孔子,都不是真正的孔子。
●在孔子的儒學中,包涵著華夏人文傳統的若干根本價值。
●孔子認爲君子之道的核心是『仁』,這實際是一種人道主義。
●儒家把『仁』的概念作爲其政治主張的根本,這就是所謂『仁政』。
●中國古代君主政體除少數特殊時代,皆主張以『仁政』爲施政之本。
●因此中國古代君主政體絕不是魏特夫所描繪的『極權(暴政)制度』。
●中國式的君主政體中涵攝有相當多的民主機制和色彩。
●儒教既包涵有反對專制和暴政的思想,也包含親民愛民的民主思想。
●『五四』以來西化派鼓吹極端的反傳統主義本質上是西方殖民學術。
●所謂滅其族先誅其心。這種西化主義,是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幫閒。
●中國新一輩學人,應當敢於擺脫對於傳統文化那些輕薄淺妄的解說。
(註:本提要由編者根據文章內容歸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