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5|回复: 1

[武术视频] 早期拍摄的猴拳VS醉拳,非常经典的武术套路对练视频!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3-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舟 发表于 2025-3-3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武术的文化解码:从猴拳与醉拳看东方身体哲学》

近日得见早期猴拳与醉拳对练影像,实为展现中华武学精粹之珍贵资料。两种拳法虽同属象形拳范畴,却暗合传统哲学之阴阳辩证,堪称东方身体文化的活态标本。

猴拳肇端于先秦导引术,定型于宋元道教内家体系。其技法讲究"缩、小、绵、软、巧",非止于模仿猿猴之形,更深得《庄子》"木鸡养到"之真谛。视频中演练者以虚步探爪破敌中线,正合《周易》"尺蠖之屈,以求信也"的屈伸之道。观其腾挪转折间暗含九宫八卦方位,实为将《河图》《洛书》数理转化为空间艺术的绝佳范例。

醉拳则源自唐代"醉八仙"剑法,至明清发展为独立拳种。其看似踉跄无序的步法,恰是《道德经》"大直若屈"的具象化演绎。视频中"跌而不倒,倒而不僵"的技法,深谙太极"舍己从人"之要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醉拳呼吸法与丹道胎息术的相通性,所谓"形醉意不醉"实为通过意识调控达到"致虚极"的修炼状态。

二者对练时产生的美学张力,恰似《乐记》所云"刚柔相济,迭相为经"。猴拳之刚劲藏于柔形,醉拳之柔劲蕴于刚势,正应和了《黄帝内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养生智慧。这种身体语言的对话,本质上是对《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动态诠释。

在当代机械复制时代,此类传统武术影像的价值早已超越技击范畴。它们如同流动的青铜器铭文,记录着中华民族对身体、空间、力量的独特认知体系。期待更多此类文化遗产的活化展示,使年轻一代在拳脚开合间领悟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