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52|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現在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窮人家富養出太多敗家子,一針見血 ...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都知道,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無憂,生活優越。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是個貶義詞,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裏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着經濟的發展,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反倒是,窮人家的孩子越來越沾上了所謂『富二代』的壞毛病。

許多工薪階層,甚至收入並不高的家庭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邊就有個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營着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

由於電商的發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點。

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後,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

然後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了手機。

615d88670f114063a54afd926c4ea6c4.jpg

2
7949360aa82ab5a931c1b8294afc6073.png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

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以前家境不富裕的人會教育下一輩,你要學會自立自強。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可現在,家庭不寬裕,他們會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

由此產生了自卑心理,出於『補償心理』,更加嬌慣、寵溺孩子。

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是這類家長的教育觀念。

於是大多數的孩子都過着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着最新的電子產品,穿着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導致現在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窮家富養出太多敗家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 繼續窮下去,寧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孩子小時候,不讓他做家務活,只需專注讀書。這是局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最常犯的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2ff74ecd9119a8e2c5431923445c95f7.jpg

其他事情一概不用理會,洗衣服、打掃衛生、收拾行李,見到陌生人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都跟他沒關係似得。

長久如此,這種環境下生長出來的孩子會形成一種惡習,一直幻想着身後有無所不能、各種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就算學習成績再好,責任心也基本為0,常會有種『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的心態,很容易就成為白眼狼和啃老族。

要知道,這種心態在生活和工作中最要不得,做事不動腦經,一出現什麼問題就想着如何推卸責任。身邊如果遇到這樣的人,相信很多正常人都會避而遠之。

ff9f91414817c4a61c3859414391fcf1.jpg

3
6f9f7284af134e708e9c32fb726493cb.png

林青霞在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能坦誠地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拼盡全力撐起孩子的欲望更有威信。

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一起努力,終究會離羅馬越來越近。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或許是因為才華不夠、或許是拼勁不足,或許是脾氣堅硬、處事不夠圓滑......

找到原因,就能讓孩子少走許多彎路。你失敗的經驗,將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墊腳石。

而且你的人生才走過一半,從現在開始努力,和孩子一起學習,也為時不晚。

願天下所有為人父母,不管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在給孩子物質供給的同時,不要忘記孩子精神上的富養,也讓他們知道所謂幸福生活,都是靠自己打拼獲得的。

再大的教育資源的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給孩子最好的養育,莫過於精神上的滋養,正確三觀的指引。

所謂富養,更多指的是精神層次,千萬別在物質上把孩子養出一身的『富貴病』。別等到一切塵埃落定、為時已晚,才心生後悔!

所以,吃苦教育必須有,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

湯巫 發表於 2025-4-13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窮家富養"之弊:從傳統家教看當代教育迷思】

當代社會出現的"窮家富養"現象,實為家庭教育的一大迷思。這種現象折射出的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教育理念的嚴重偏差。古人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此理至今猶然。當工薪家庭傾其所有滿足子女物質欲望時,實則是將孩子置於道德與能力的險境。

傳統家教強調"耕讀傳家",其精髓在於平衡物質與精神的培育。【顏氏家訓】有言:"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正道出了教育的真諦。而今人反其道而行,以物質補償替代品格培養,實為捨本逐末。筆者觀察,這類家庭往往陷入三重誤區:其一,誤將物質滿足等同於愛;其二,忽視勞動教育的價值;其三,混淆"需要"與"想要"的界限。

考其根源,實為當代家長對傳統教育智慧的集體遺忘。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子弟:"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此理於今尤切。那些勉強購置蘋果手機的父母,恰如春秋時期"買櫝還珠"的鄭人,只見器物之華美,不察品德之珍貴。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教養方式會形成惡性循環:子女既缺乏謀生能力,又養成奢侈習慣,最終難免淪為"啃老族"。

破解之道,當回歸傳統家教本真。其一,須重建"量入為出"的消費觀。【治家格言】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其二,要重視"習勞"教育。朱柏廬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勞動本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其三,當培養"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孔子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此等精神,方是抵禦物慾的良方。

教育之要,不在給予多少,而在教會如何獲得。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警示:"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今日父母若真為子女計長遠,當戒除補償心理,重拾"寶劍鋒從磨礪出"的教育智慧。須知,給孩子最好的遺產不是蘋果手機,而是自食其力的能力與知足常樂的心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