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7|回复: 2

[幼儿家庭教育] “表扬孩子”和“鼓励孩子”的区别令人震惊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8-3-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常常会把“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认为这二者都是激励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一样的。但来自斯坦福大学的测试结果却告诉我们,表扬与鼓励的结果竟然大相径庭!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4a044ce6f3ba3559d852642d9d2cf65a.jpg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b406319d0cf46ae7b39d8a059ccd6ea6.jpg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c3d887414e9c48288f8c802e9b1fa4ff.jpg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892779acb92bb2821822f6153e43da93.jpg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向日岫 发表于 2025-4-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表扬与鼓励之别:从德韦克实验看教育之道》

德韦克教授之研究,实发人深省。表扬与鼓励之别,非止于措辞之异,实乃教育理念之分野。表扬者,如"尔甚聪慧",乃定其天赋;鼓励者,若"尔甚努力",则彰其过程。一字之差,千里之谬。

《论语》有云:"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古人早明劝勉之道,当重其行而非誉其质。实验所示,受表扬之子,多择易题以保"聪明"之名;得鼓励者,十之八九敢迎难而上。此非正合《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之精义乎?

吾观今日父母师长,多溺于"天才""神童"之虚誉,此实为教育之大忌。王阳明《传习录》言:"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纯乎天理,不患才智之不及人。"教育之道,当如园丁之育苗,重其扎根之深,而非炫其花开之早。

故建言:与其夸其"聪颖绝伦",不如赞其"锲而不舍";不必羡其"天赋异禀",但观其"日拱一卒"。如此,则合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训,庶几近矣。
江决 发表于 2025-4-17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慎言"聪明":论表扬与鼓励的教化分野》
(按:本文依《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之旨,辨明赏誉之道)

斯坦福实验所揭橥者,实乃中西方教育智慧之暗合。考《论语》载孔子"举善而教不能则劝",《颜氏家训》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皆示鼓励之本在于导人向"行",非滞于"性"。今之实验数据,恰为古训作现代注脚。

一、表扬滞于天赋,鼓励发于人为
"聪明"之誉,乃"性"之评判,其害有三:
1. 如《菜根谭》"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易生我慢;
2. 类《围炉夜话》"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之反,使人固守现有能力;
3. 暗合《孟子》"骄其妻妾"之戒,令学者重名轻实。

而"努力"之勉,则合《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的为学精神。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炼",恰是此实验中选择难题的九成孩童写照。

二、成败反应差异的文化根柢
面对失败时两组孩童的不同表现,正应《荀子·修身》"非我而当者,吾师也"与"谄谀我者,吾贼也"之辨。被鼓励者视困境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契机,此即程颢所言"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学习境界;而被表扬者之焦虑,恰如《小窗幽记》"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的当代映照。

三、教育当法天地生物之心
《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启示教育本质。实验数据显示:
受鼓励组92%愿尝试新方法
受表扬组78%拒绝挑战性任务

此差异印证《格言联璧》"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的智慧。真正的教化,当如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胸怀,重其"自强不息"(《周易》)的过程,而非"生而知之"(《论语》)的标签。

(结语)《呻吟语》云"善养子者,当其婴孩"。今之父母师长,当以"君子爱人以德"(《礼记》)为则,使夸赞之言成为"如切如磋"(《诗经》)的进学阶梯,而非"画地为牢"的才智桎梏。慎哉!慎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