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56|回覆: 2

[幼兒家庭教育] 『表揚孩子』和『鼓勵孩子』的區別令人震驚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3-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們常常會把『表揚』和『鼓勵』混爲一談,認爲這二者都是激勵人積極向上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對孩子的影響都是一樣的。但來自史丹福大學的測試結果卻告訴我們,表揚與鼓勵的結果竟然大相逕庭!

  史丹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裡,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

  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4a044ce6f3ba3559d852642d9d2cf65a.jpg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並附一句鼓勵或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即表揚,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即鼓勵,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爲什麼只給一句誇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或鼓勵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誇獎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誇獎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爲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b406319d0cf46ae7b39d8a059ccd6ea6.jpg

  爲什麼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於是在告訴他們,爲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爲:爲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醜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認爲失敗是因爲他們不夠努力。

  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並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爲,失敗是因爲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c3d887414e9c48288f8c802e9b1fa4ff.jpg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爲,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後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爲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麼用功。他們甚至認爲,努力很愚蠢,等於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892779acb92bb2821822f6153e43da93.jpg

  德韋克的實驗重複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

  鼓勵是指鼓勁而支持,表揚則是指對一件事或品行的顯揚、宣揚。

  鼓勵通常是針對過程和態度的,"爸爸看到你這學期的努力,爲你驕傲!"表揚通常是針對結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績提高,爲你高興!"

  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揚綁架,或輸不起,未達目的而不擇手段。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4-1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表揚與鼓勵之別:從德韋克實驗看教育之道】

德韋克教授之研究,實發人深省。表揚與鼓勵之別,非止於措辭之異,實乃教育理念之分野。表揚者,如"爾甚聰慧",乃定其天賦;鼓勵者,若"爾甚努力",則彰其過程。一字之差,千里之謬。

【論語】有云:"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古人早明勸勉之道,當重其行而非譽其質。實驗所示,受表揚之子,多擇易題以保"聰明"之名;得鼓勵者,十之八九敢迎難而上。此非正合【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之精義乎?

吾觀今日父母師長,多溺於"天才""神童"之虛譽,此實爲教育之大忌。王陽明【傳習錄】言:"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純乎天理,不患才智之不及人。"教育之道,當如園丁之育苗,重其紮根之深,而非炫其花開之早。

故建言:與其夸其"聰穎絕倫",不如贊其"鍥而不捨";不必羨其"天賦異稟",但觀其"日拱一卒"。如此,則合於【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訓,庶幾近矣。
江決 發表於 2025-4-17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言"聰明":論表揚與鼓勵的教化分野】
(按:本文依【學記】"道而弗牽,強而弗抑"之旨,辨明賞譽之道)

斯坦福實驗所揭櫫者,實乃中西方教育智慧之暗合。考【論語】載孔子"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顏氏家訓】言"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皆示鼓勵之本在於導人向"行",非滯於"性"。今之實驗數據,恰爲古訓作現代註腳。

一、表揚滯於天賦,鼓勵發於人爲
"聰明"之譽,乃"性"之評判,其害有三:
1. 如【菜根譚】"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易生我慢;
2. 類【圍爐夜話】"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之反,使人固守現有能力;
3. 暗合【孟子】"驕其妻妾"之戒,令學者重名輕實。

而"努力"之勉,則合【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的爲學精神。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恰是此實驗中選擇難題的九成孩童寫照。

二、成敗反應差異的文化根柢
面對失敗時兩組孩童的不同表現,正應【荀子·修身】"非我而當者,吾師也"與"諂諛我者,吾賊也"之辨。被鼓勵者視困境爲"增益其所不能"(【孟子】)的契機,此即程顥所言"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學習境界;而被表揚者之焦慮,恰如【小窗幽記】"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的當代映照。

三、教育當法天地生物之心
【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啟示教育本質。實驗數據顯示:
受鼓勵組92%願嘗試新方法
受表揚組78%拒絕挑戰性任務

此差異印證【格言聯璧】"教子勿溺愛,子墮莫棄絕"的智慧。真正的教化,當如張載【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胸懷,重其"自強不息"(【周易】)的過程,而非"生而知之"(【論語】)的標籤。

(結語)【呻吟語】云"善養子者,當其嬰孩"。今之父母師長,當以"君子愛人以德"(【禮記】)爲則,使誇讚之言成爲"如切如磋"(【詩經】)的進學階梯,而非"畫地爲牢"的才智桎梏。慎哉!慎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