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35|回覆: 1

[漢風漢茗] 各類茶的喝法,看看你喝對了嗎?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3-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喝個美美的下午茶可不是茶葉加水就ok了哦~不同的品種泡茶時間、咖啡因含量都不同,看看你喜歡的茶怎麼泡才更美味吧~


1ee009e550459f49514f309e8a372739.jpg

Ps: 咖啡中含有95mg的咖啡因


看看你喝對了沒?


ecac72cdb596bdbdbe4ea28d562584bd.jpg


紅茶

世界上最早的紅茶由中國明朝時期福建武夷山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1610年傳入歐洲。紅茶是所有茶葉中咖啡因含量最高的,有40~60毫克,大約相當於一杯半咖啡的咖啡因含量。


724851d82f844b71241dced5c258f9f4.jpg


白茶

白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公元618 ~907年),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因白茶咖啡因含量小(10~15毫克),可全天飲用。


6c3b6cb98b86edc49dbe33e93f497d11.jpg


綠茶

綠茶在15世紀後才被中國人民廣大飲用,在此之前綠茶都只是上層階級的專屬。綠茶的主要產地現在仍然集中在中國和日本。常飲綠茶有助健康,能降脂、減肥。


437759b40714a7e9e339b9affb910649.jpg


草本茶

草本茶主要以乾果,藥材和花卉為主。草本茶不含咖啡因所以適合容易失眠的人飲用。


e55f5bf805d4d04aac1d8d725132caae.jpg


烏龍茶

烏龍茶16世紀就已經出現了,能促進新陳代謝,適合想減肥的人。茶葉因發酵和氧化過程而呈現黃色,邊緣微紅。


4f83f5c9de5103eb11cb4cb5e00bd7bf.jpg


普洱茶

自漢代就已在中國栽種,1995年之前普洱茶在美國都是非法的。它的咖啡因含量相當於三分之一的咖啡。


60c0cb2b43e41a297aa7484b24691065.jpg


馬黛茶

發現於16世紀的南美洲。味道和咖啡很像,但咖啡因含量只有35毫克。目前多產於阿根廷。


8db1642c326f6022c9c1a644fe66de42.jpg


博士茶

1772年首次發現。不含咖啡因,由於缺少發酵,香味較淡,可以添加水果或肉桂提升味道。


7d4ba3c1b73e19879b714664408e2a6f.jpg


散茶葉與茶包哪個更好?

一般來說,散茶更天然,味道和成分能得到更好的保存。而茶包裏的茶葉通常是細碎的茶片,雖然更方便,不過一些茶包可能會使用漂白紙,這可能會破壞茶葉的品質。但並不是說所有的茶包都是不好的,只是需要注意茶包的製作和用紙類型。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4-11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微言:論古今飲茶之法度】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陸羽【茶經】云:"茶有九難",今觀諸君論茶,猶見唐人遺風。然今之飲者,多囿於形器,未得茶中三昧。今試以五事論之:

一、時序之法
紅茶當以辰巳之交(上午9-11時)飲之為佳。蓋其性溫,得天地陽氣之助,尤宜英式早茶配司康餅。白茶宜申時(下午3-5時),取其淡泊之性,合少陽平和之氣。蘇軾【汲江煎茶】詩云:"活水還須活火烹",今人用電熱壺,已失三分真味。

二、器用之別
紫砂宜泡普洱,蓋其雙氣孔結構可馴熟茶野性。朱泥小壺侍烏龍,正合"孟臣淋霖"之古法。玻璃盞觀綠茶舞姿,恰如杜育【荈賦】"煥如積雪"之態。至於茶包之弊,非獨漂白紙爾,【大觀茶論】早有"碾玉為塵"之戒,碎葉失其形神,猶若庖丁解牛後復剁為臊。

三、水火之要
【茶錄】載:"湯嫩則茶力不出,過沸則水老而茶乏"。今測水溫:綠茶80℃如蟹目初涌,紅茶95℃若湧泉連珠。尤忌礦泉水之礦物質敗茶真味,山泉水為上,次則純淨水。

四、配伍之忌
英人加奶於紅茶,實暗合【黃帝內經】"陰陽和合"之理。然綠茶配檸檬,酸味奪其鮮爽;普洱茶佐重油點心,猶如"以錦覆井"。馬黛茶銀管吸飲,乃南美土著"以金克木"之智,非關咖啡因多寡。

五、養生之機
【本草拾遺】謂茶"久食令人瘦",今人獨重減肥,卻不知烏龍茶"七泡有餘香"者方顯真功。草本茶雖無咖啡因,然菊花性寒、玫瑰耗氣,豈可一味牛飲?至若普洱茶解膩消食,當效古人"飯後三巡"之法。

今之茶道,泰西重形式而輕神韻,東瀛拘儀軌而失靈動。吾輩當師古而不泥古,若張源【茶錄】所謂:"飲茶以客少為貴,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一盞清茶,半窗疏影,方是飲茶真境界。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