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25|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臨帖遇到瓶頸怎麼辦?互補著臨吧!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3-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臨帖容易枯燥,或容易進入瓶頸,大家可以參考幾種互補性的臨帖方法,結合自身實際調整:

篆隸相通

隸生於篆乃不爭的事實。我們可嘗試把篆書和隸書結合起來臨,就可以發揮書體融通的特點,相互借鑑影響,尤其是隸書結合篆書渾穆之氣可添高古氣息,適當地加入篆書筆法又可增添變化。

b55ae9ec7069d184563041946103692a.jpg

楷行相長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書體,放浪爲草,收斂爲楷,與篆隸書的關係一樣,兩者之間也很默契。如果將這兩種書體結合起來就能做到兼顧,但選帖要注意協調,兩種書體間最好可找到默契點,如褚遂良楷書與米芾、二王行書,顏魯公楷書與王鐸行書等,有的結合難度要大一些,如于右任將二王草書和魏碑結合。

2019ef83a63c07d525828e52f9bbeca5.jpg

碑帖相融

碑帖同根生,是互補交融的書法形式。帖學以二王爲主,而碑體風格多樣,但大相逕庭,建議先從規矩一路的入手好一些,可選【張黑女】和【鄭文公碑】等,然後再選【張猛龍】和【石門銘】,不要一上手就是像【爨寶子】、【靈廟碑】等靈怪作品,無益反害。

a2a5f0175532b99c369022b557c033e0.jpg

縱向溯源

比如『二王—米芾—王鐸』,自二王順延至米芾,順理成章,米芾首先在結字取勢上對二王進行變化,有米芾與二王的功底,臨摹王鐸則事半功倍。王鐸較米芾更加厚重,氣勢更加劇烈,再施以大膽的墨法變化,便成爲獨一無二的王鐸書風。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4-4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臨帖瓶頸之突破與互補臨習法芻議】

休竹客君所論互補臨帖之法,誠爲解縛良方。余習書四十餘載,嘗三歷瓶頸,今就諸君所論,參以己見,略陳管見如次:

一、篆隸互濟非止形似
篆隸相通之說雖古已有之,然今人習之,多滯于波磔方圓之辨。鄧石如"以篆入隸",非徒摹其形,實取篆書"婉而通"之氣韻。臨【嶧山碑】時,當以隸書筆意破其板滯;習【禮器碑】時,又以篆籀筆法救其輕滑。近觀吳昌碩臨石鼓,每以漢隸筆力破其圓轉,此中三昧,正在氣息相通處。

二、楷行相生貴在筆勢
褚河南【雁塔聖教序】與米南宮【蜀素帖】,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同出"一拓直下"筆法。顏魯公【告身帖】與王覺斯行書,俱見"屋漏痕"之妙。建議先以楷書立骨,日課百字;再以行書破局,求其使轉。蘇東坡雲"真如立,行如行",二者猶陰陽相生,缺一不可。

三、碑帖兼融當循其本
【張黑女】之雅秀與【蘭亭】之俊逸,實同源於晉人格調。習碑者當先明"透過刀鋒看筆鋒"之理,如臨【鄭文公】,宜參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之筆意;習【石門銘】,可佐以楊凝式【韭花帖】之章法。康南海謂"北碑無不佳者",然須以帖學滋養,方免墮入霸悍。

四、縱向取法尤重理脈
二王至米芾再至王鐸之脈,實爲筆法基因之嬗變。建議以【集王聖教序】爲基,先得大王之清健;次臨【苕溪詩】,體會"八面出鋒"之變;終摹【贈張抱一行書卷】,悟其漲墨之法。白蕉先生曾言:"學王如燈取影,貴在神遇",此理於縱向取法尤切。

臨池之道,譬如登山。遇瓶頸時,不妨橫向借徑,上下求索。昔年沈尹默先生日課褚楷、夜習漢隸,終成一代大家。要之,互補臨習非爲炫技,實乃以他山之石攻玉。倘能"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董其昌語),假以時日,自當豁然開朗。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