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池魚,並不是一般池塘中養的魚,而是指城濠里的魚。這個說法與中國的城防工事有關。在中國,城和池從它們最初出現時,就是互相配合的城防設施。城,本義是指城牆。原始社會的居民們,為了防範野獸和敵人,會在聚落周圍挖壕溝,挖出的土堆高了,就成為了原始的城牆。在黃河流域,有着很厚的風成黃土層,可以形成密度較大的夯土,防潮又牢固,於是漸漸人們就學會了用土夯築城牆。
溯源城字的構造,最開始應該有兩個系統,一者從 從成,這一寫法在【說文解字】收錄的籒文中依然可見;一者從土從成,成亦聲,這一寫法為主流,隸變之後楷書寫作『城』。無論是哪種,在城這個意義上,兩者是相通的,都與城牆的建築方式以及功能有關。
古代漢語中,與城相關的比較常見的字,還有郭。城和郭的區別,其實就是內與外的區別。城,既可以指環繞一個地區用作防禦工事的城牆,也可以指包括城牆在內所環繞的地區,而郭則是指為保衛內城而修築的外圍工事,也就是外城。當城和郭對舉的時候,一般就是指內城、外城,城郭連用成一個詞的時候,一般泛指城。
城,自古以來,往往是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就意味城往往是有着大量的人口居住。【說文解字】對於城就這樣解釋:『以盛民也』,非常有意思。這一解說雖然不是本義,但卻描繪了城市的最主要特徵。
唯有人的存在,才有城的必要,這是從城出現的那一刻就已經定下的。一個城市,必然有眾多的人生活其間,無論寥落或繁華,都是人賦予的,無論冷清或熱鬧,都是人帶來的。正是因為有了人的參與、有了人的活動、有了人的來往交流和呼之欲出的飽滿情感,方才有了城市、有了生氣、有了城市的熱鬧與繁華。哪怕年年歲歲都是不同的人,哪怕日日夜夜都發生着不同的故事,只要有人,就會有城。
說到城和人,很多人都會想到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圍城圍城,題目是城,圍住的是人。楊絳先生曾在【圍城】的扉頁這樣寫:『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人生於世,有渴望有追求,有放棄有失去,想要的時候努力去爭取,但卻在得到的時候感到厭煩和不滿足,得到與失去、執着與動搖、追逐與放棄……如此種種人生的矛盾,纏繞着人,在一端的時候總是渴望另一端,就如同城裡與城外。圍城大概就是人的困境。
我們在遠方,看見一座城,在城裡,遇見很多人。所有的到來與離開,終究只是歷史長河中微小的一朵浪花。然而一個人如果在荒原上獨自行走很長時間,還是會期待到達城市,期待看到人群熙熙攘攘,聽到人聲鼎沸。這是城市特有的吸引力,來自於人。
有人,有城,城裡的人,也在創造着與城有關的故事,一點一滴,匯聚成了一座城與眾不同的風貌。中國的古城眾多,每一座古城,都是歷史的印證,都是人文的痕跡:西安帶着漢風唐韻,洛陽開滿牡丹,揚州聲聲慢。翻閱古代文人的詩句,恰恰可以窺見這些古城的曾經,從這些曾經里窺見人的身影。杜甫印象中的長安,繪有八個『酒仙』的色彩,他們曠達、豪放,連帶着長安也明快起來:『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韋莊筆下的洛陽,讓人又嚮往又迷戀,儘管他的字句里是無限低徊:『洛陽城裡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姜夔筆下的揚州,有荒涼,卻讓人更思念,有着一片看不盡看不透陽春煙景的曾經:『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樣的詩句,總是讓人渴望去到這些城,去見一見溪邊浣紗的少女,鬧市里打馬而過的遊俠兒,青石鋪成的路上揚起塵土,下起雨來氳成一片煙雲。在這樣的煙雲里,我們仿佛認識一座未曾謀面的城。
千百年來來去去的人們遺留給這座城市歷史與記憶,文化與文明,而這些,就藏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城市從不主動向人吐露過往,卻將過往寫在大街小巷,寫在窗格上、木門上,寫在黃土堆成的牆上。只有真正抵達,才能觸摸到城市暗藏的脈動。
行走於世間,遇到許多人,路過很多城,旅途之上,不知道還有什麼城在前面等待着。我們翻過高山,趟過河流,來到一座陌生的城,遇見一些陌生的人。所見的不只是城。(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