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09|回复: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西方热门神秘哲学“诺斯替”主义

[复制链接]
何新 发表于 2018-3-2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世界史札记:

关于“诺斯替”主义与摩尼教

共济会的灵智论宗教及哲学基础

(2013-10-07)

《诺斯替主义是共济会密教的古代来源之一》

  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也称为唯灵主义、灵智派,是历来难以讲清楚的一种西方古代哲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埃及发现所谓”诺斯替主义经书“《拿戈·玛第文集》(The Nag Hammadi Library)以后,诺斯替主义研究成为西方哲学界的一个热点。学者们不仅把诺斯替主义看作历史上的一场精神运动,认为诺斯替主义的精神原则还体现在现代精神之中。近年,由于《死海古卷》中“犹太福音”的发现而骤然大热起来。诺斯替主义及摩尼教西方有学者认为是共济会哲学和密教的古代来源之一。

  根据西方学界的研究,死海古卷《犹大福音》应当属于诺斯替教塞特派文献。赛特(Seth)是《旧约·创世记》中亚当的第三个儿子,被诺斯替的一个教派奉为救世主,这个赛特教派也就由此得名。

  但是,关于诺斯替教的渊源、特点和主要教义,现代西方学者目前并无形成一致见解。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哲学与宗教的混合体系,与拜火教、摩尼教和基督教都有交集,流派颇为混杂。诺斯替教五花八门,西方有学者甚至质疑究竟是否真地存在统一的“诺斯替主义”。

9c7a9fa6be412892eb5c896e882aab66.jpg
e455f88ccab0c89f66e1faf2b790749a.jpg
98e4aa287beceb5ba1f4b668a98d3c12.jpg

  [关于《死海古卷》:

  诺斯替教(Gnosticism)本来仅局限于学术研究的圈子之内,很少引起普遍的兴趣。但是,近年西方刊布的死海古卷中据说出现了诺斯替的文字(但也有通读过古卷的以色列学者说并未发现)。还发现了诺斯替教赛特派(Sethians)文献《犹大福音 (Gospel of Judas)》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震动。

  近年西方称新发现的死海古卷恰科斯抄本(Codex Tchacos)共66页,包括四份文献,第33-58 页为第三个文献《犹大福音》。《犹大福音》是在公元3-4世纪用科普特文 (Coptic)译写成的,原本当为(小亚细亚的)希腊文,可能写成于公元140-160年前后。恰科斯抄本于1978年在埃及米尼亚 (El Minya)附近的一个山洞中被一个农民所发现。 此后经过种种曲折,于2001年被瑞士的一个共济会基金会以重金购得,并于2004年邀请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帮助组织专家进行修复和释读,并同意在修复后归还埃及。]

《诺斯替哲学源自阿那克萨戈拉》

  实际上,诺斯替主义在哲学上的最早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萨戈拉(Anaxagoras 约公元前500~前428),他是地中海东部小亚细亚地区的克拉佐美尼人。在他的故乡,阿那克萨戈拉曾经被作为不信神的人而遭到放逐。晚年他回到小亚细亚,隐居于朗普萨柯。

  但是,作为一位小亚细亚东方哲学家,他是希腊半岛的哲学之父。据说阿那克萨戈拉在公元前464年前后来到雅典,他把小亚细亚源远流长的东方古代智慧传授给了雅典人,于是后来雅典才有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也就是说,阿那克萨戈拉是把小亚细亚哲学引向西方希腊半岛的启蒙者。

  可以认为,阿那克萨戈拉的诺斯替学说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精神教父,也是对于早期基督教和东方哲学具有深刻影响的柏拉图主义和后柏拉图主义的源泉。

  阿那克萨戈拉的主要哲学思想是关于“诺斯”学说。他认为一种神秘的“诺斯”(nous,旧译为“努斯”),是宇宙及生命世界的变化及动力之源。“诺斯”在希腊文中本义为心灵,转义为理性。诺斯的理念后来演变为柏拉图的“意谛”(IDEA,理念原型论)学说。

  现在传世的阿那克萨戈拉著作《论自然》的残篇中,有第12则讨论诺斯问题(小亚细亚哲学著作的残篇可能都来自13世纪初西方十字军焚毁和劫掠的君士坦丁堡图书馆)。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万物并非由神所创造,而是由某种种子构成的。这种子是灵性的,非物质并无形,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不可变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和形成原因。诺斯以一种最细小的状态弥漫分布在整个宇宙中。它不同于其他物质实体,不仅在程度上,极细、极轻、极灵活,而且在本质上,只有它以其自身的运动,有目的地推动其他元素运动,其目的性我们可以在世界秩序中发现。

  出于对行星世界井然有序秩序的研究,阿那克萨戈拉与赫拉克利特一样强调宇宙存在客观秩序(逻格斯)。宇宙按照既定目的而有秩序地运动,这是对自然最早的目的论的解释。由此论证,价值概念(即美和善),在人类生活领域里也被当作解释的原因。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即由此发生。

  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说﹐苏格拉底欣赏阿那克萨戈拉提出诺斯作为事物的动因。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 1卷中说﹐阿那克萨戈拉以诺斯解释事物必然存在的原因。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诺斯是纯粹精神性的实体﹐是认识主体“理性”所依归的终极。黑格尔也说诺斯就是“绝对观念”﹐是世界的灵魂和内在本性﹐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和前提(《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诺斯替主义与基督教混合演变为摩尼教》

  但是,所谓“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是一个近代才流行的术语。诺斯替语源来源于拉丁文gnostikos(即knower,know),指一个理解“诺斯”或“隐秘知识”的人。受诺斯替主义影响的派别,又称灵智派,起初流行于公元1世纪前后的地中海地区,2~3 世纪盛行于地中海东部的小亚细亚。

  诺斯替主义主张本体上的二元论(明与暗、善与恶),强调人类得救(或解脱)的条件在于获得“诺斯”(意为灵智)。认为物质世界并非神所创,而是一位灵智的“宇宙总设计师”所造。诺斯替主义有一套复杂离奇的宇宙生成论(流溢说)学说。基督教产生后,该教一些派别吸收了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形成基督教诺斯替派。

  [通过西方学者的努力,2000年出版5卷本《科普特文诺斯替教文库》,包括所有文书的科普特文本、英文译本和校注。2004年出版《诺斯替教圣经》,分类收集了包括塞特派、摩尼教在内数十种广义诺斯替教经典。]

  据西方研究,早期小亚细亚流传的东方诺斯替主义主要分为两派,即叙利亚/埃及教派,以及波斯教派(与摩尼教有关)。前者可以看到接受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即祆教)的强烈影响;而叙利亚/埃及学派的教义则混杂着早期基督教和摩尼教的教义。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广义上来说,摩尼教可视为诺斯替教最重要的一个分支。

  [摩尼教,又称作牟尼教、明教,源自古代波斯拜火教(祆教)而吸收基督教教义的东方宗教。摩尼教的创教者摩尼生于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伦传教,277年被罗马当局作为异教徒钉于十字架。摩尼教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传统。摩尼将基督教一些教义与伊朗马兹达(光明神、太阳神)信仰混合而成新哲学体系。其教义认为,在世界本源时,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世界,即光明与黑暗。初际,光明与黑暗对峙,互不侵犯。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二者发生大战,世界因此破灭。后际时,恢复到初际,但黑暗被永远囚禁。

  基督教最著名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早年也信仰这一教派,作过九年的“摩尼教徒”。后来奥古斯丁写《忏悔录》脱离并反叛摩尼教。]

7bdb1e145c1384317108b22ecd14764d.jpg

中国宋代摩尼教的明神雕刻(福建晋江摩尼教草庵)

  晋江摩尼教草庵依崖壁凿就圆形佛龛,利用岩石天然迥异色彩浮雕摩尼光佛,高1.52米,宽0.83米;摩尼相貌庄严,结跏趺坐莲花座上,散发披肩,面圆润呈淡青色,手显粉红色,服饰为灰白色,四周镌佛光四身纹饰,雕工精致,风格独特,世称“摩尼光佛”,为我国目前仅存的完整的摩尼佛石雕像,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摩尼雕像。

《基督教中与摩尼教有关的三派》

  据西方的研究,中古时代基督教中与诺斯替主义关系密切的主要为以下三派:

  《阿里乌斯派》

  阿里乌斯教派(Arianism)是由一位亚历山大里亚的基督教牧师所阿里乌斯(Arius)(AD250——336)提出。其争论的焦点就是圣三一理论。阿里乌斯认为耶稣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神,而是三一中较低的一位。圣父和圣子并不会一直在一起。耶稣(the son)是被圣父(the father)创造出来的一个创造物(creature)在此之前耶稣并不存在。比如约圣经的约翰福音14:28中,耶稣说:‘因为父是比我大的。’。(that the father is"greater than I")等经文都是阿里乌教派的理论基础。但是另有学者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完全相同的不仅仅是相似。神存在与三个人(person)中间(圣父,圣子,圣灵)但是实质是 (one substance)一致的。

  《阿尔比派》

  阿尔比派(Albigenses)即卡特里派(Catharism),又称为纯洁派(Cathari,清洁。名称源自希腊文Katharoi,“清洁”的意思)。此派起源于诺斯替教义和摩尼教,兴盛于12世纪与13世纪的西欧,主要分布在法国南部。

  卡特里派其前身本来是罗马帝国晚期的摩尼教,起源于中东,后来传入巴尔干半岛,该教派于1145年盛行于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Albi),因此称阿尔比派。

  卡特里派在12世纪——13世纪的西欧相当活跃。他们怀有双重信仰,跟摩尼教及诺斯底主义有渊源关系,主张灵魂高于肉体的二元论。他们信仰两个神,一个是创造无形的精神世界的神,是属于善神。一个是有形的物质世界的神,是属于恶神。善神造灵魂,恶神造肉身,善与恶是不断斗争着。

  卡特里派盛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以法兰克王国为活动中心。后来扩展到法国北部以及德意志。

  1179年教皇亚力山大三世宣布其为异端,教皇英诺森三世曾经屡次想要同化卡特里派,但是最终未能成功。1209年,英诺森三世发起讨伐阿尔比教派十字军(Albigensian Crusade)对其进行武力镇压。这场讨伐法国南部异端教派的战争,一直到1229年──英诺森三世死后十三年才结束。此次暴力镇压经历20年(1209-1229)。自此,卡特里派全被异端裁判所除灭。经过数十年的战争后,卡特里派信徒大为减少,经文手稿大多被焚毁,组织体系大伤元气,教士所剩无几。

  此后,卡特里派的活动转入地下,活动范围主要在比利牛斯山脉一带。1310年,卡特里派在该地区的复兴运动领袖皮埃尔和雅克.奥蒂埃兄弟被捕后处以极刑。受到宗教裁判所的打击,意大利北部的卡特里派在13世纪60年代方绝迹。

  卡特里派认为恶神是《圣经旧约》时代的神。卡特里派不认为耶稣是神,只视之为最高的受造者,他们认为耶稣来到这世上就是要带离他们脱离这物质的世界,解放他们脱离这可悲的循环,启示他们得救的真理。而基督是赐生命的灵,他在这尘世中只是一个形相,基督不是为女人所生,所以没有人的成分,其肉身不具实体,所以既没有死亡,也无升天。甚至连圣灵也只是受造者,只是众灵(包括天使和人的灵魂)之首。卡特里派认为当时的罗马主教是与肮脏世界同流合污,所以不是基督的代表,他们反对教阶制度和神职人员拥有财产,也不认为圣事具有效力。

  他们的信徒分为全徒与信徒两种,全徒必须要全体都遵守斋戒、节欲、不说谎、不发誓等条规。他们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宁死也不愿放弃他们的信仰。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提到,阿比尔派最初是南特的一个富人创立。此人前半生经商发财,后来自称被耶稣感化,放弃了全部财产向人们宣传贫穷的美德,并且要所有人平等待人,脱离教会,按耶稣的方式生活。阿比尔派在法国南部一直盛行,因其主张脱离教会而遭到天主教会的敌视,并最终引来了著名的阿比尔十字军,教会最后通过屠杀阿比尔教徒的方式将这一派镇压,但仍有少量教徒秘密传教活动至今。天主教教会声称该派崇拜撒旦,认为世界并非上帝创造,而是魔鬼的杰作。一些传说中的恶魔崇拜便于阿比尔派有关。]

  《聂斯脱利派(即景教)》

  聂斯脱利(Nestorius约380-451年),生于叙利亚日尔曼尼西,曾入安提阿(今土耳其安塔基亚)的修道院。428年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任命为君士坦丁大主教。

  当时在罗马帝国境内影响很大的阿里安派,主张“一位论”,认为圣父圣子圣灵是分开的,圣子与上帝不是同性同体,圣子为圣父所造,有人性,而圣灵比圣子更低一级。正统派理论主张“三位一体论”,即圣父、圣子与圣灵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同体,皆属神而非人,基督来到人间是“道成人身。”圣子即基督。

  聂斯脱利既不承认一位论,也否认三位一体论。他提出“二性二位论”,否认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结合为一个统一本体,他认为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马丽亚只是基督之母而非上帝之母。

  聂斯脱利的主张,被视为将基督看作两个不同的位格,在431年以弗所公会上受到处罚。他受到东罗马皇帝支持,直到435年才革职,被流放非洲。聂斯脱利的追随者称聂斯脱利派,可能是因为聂斯脱利曾在安提阿隐修,该派又称安提阿派。431年,二性二位论被判为异端,追随者们受到迫害,逐渐东逃,该派在叙利亚和美索布达米亚等西亚地区流传开来。该派后来在波斯受到国王宽待和保护,一度壮大。

  公元635年(唐贞观九年),聂斯脱利派传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等人经波斯到达中国长安,译经、建寺、传教,此即被讹传为基督教的”大秦景教“。

  景教、摩尼教在唐宋以后对中国历史及民间宗教均有深刻而隐秘的影响,这种影响皆与诺斯替主义有关。

  直到今天,聂斯脱利教派在伊朗、伊拉克和印度及中国香港还有少量密宗传承者。

《摩尼教在古代中国》

  据近人考证,摩尼教形成于公元3世纪的波斯,是基督教与伊朗祆教义混合而成的宗教。摩尼教在创立的时候借鉴了景教(又名聂斯脱利派,基督教的一个独立教派)和琐罗亚斯德教(又名祆教、拜火教,创立者琐罗亚斯德)等宗教的教义。而有的史学家认为摩尼教为拜火教,但拜火教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琐罗亚斯德教和摩尼教是两个不同的宗教。摩尼教唐代传入中国后逐渐演变成混合儒、佛、道等的中国特色摩尼教。

  摩尼教在中国也称为明教,魔教,有时与波斯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一同被混称为祆教。

3bfd8c716f5903897fee95ed7ca9518c.jpg

福建泉州博物馆藏宋代摩尼教残碑,有十字架及火坛

8305d48e973fb317782bb2082208a01d.jpg
6030f1bcfe9ac99b819eb91c891dede5.jpg

福建晋江宋代建摩尼教寺庙草庵

  摩尼教草庵:明教(摩尼教)唐时传入中土。中唐以后各处敕建大云兴明寺为明教寺院。明教崇拜明尊,即火神。宋代摩尼教大兴于南方。方腊信仰摩尼教起事遭镇压,后遂以明教为“魔教”。

  草庵位于晋江市罗山华表山麓,宋代所建,因以草搭庵而得名,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在草庵遗址曾出土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黑釉碗刻有“明教会”三字,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宋未元初时烧制这种黑釉碗,在晋江磁灶为数较多,泉州市区近郊也有同类型的发现,说明罗山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与黑釉“明教会”的瓷碗相印证。泉州的摩尼教活动于元代是比较公开性的。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摩尼教逐渐在安西都护府传播。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Mihr-Ohrmazd)将摩尼教传入中国。 摩尼教在中国又称作明教,信徒称呼他们的光明神为“明尊”。但摩尼教在初入华时其实并不顺利,多假托佛教之名传道。

  唐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阇”于中国,获唐室接待。不过在安史之乱前,该教并未在中华设寺院,史书反而载有对该教之禁令。据《通史》所载,玄宗曾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禁中国人参与。

  摩尼教传入唐朝的同时,亦于之后不久地传入回纥,被定为国教。安史之乱后,回纥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徒藉回纥的支持,得以在唐国公开传教。据《佛祖统记》,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

  其后,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扬州、越州等州建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遂满布中国境内。摩尼教教士随回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唐帝礼遇,在中国迅速传播。

  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回鹘可汗于洛阳时,将此宗教从洛阳带入了回鹘地区。在公元9世纪左右,回鹘奉摩尼教为国教。

  根据《旧唐书》记,长兴元年,回纥宰相下令摩尼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藉回纥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政治层面。另外据《旧唐书》记,在元和八年(813年)宴归国的回纥摩尼人,受令至中书见宰相,由此可见,摩尼教徒经常由回纥至唐,并得唐皇室礼待。除此之外,部分摩尼教徒也从事商业,据《旧唐书,回鹘传》:“摩尼至高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回纥被黠戛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改变。据《会昌一品集》载,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回纥国势衰落,从中国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

  会昌灭法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事实上,朝廷于会昌元年(841年)已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没反抗,致令长安女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摩尼教先于祆教、景教被禁,而史书记载亦较详细,可见该教在唐中期声势颇大。

  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闽浙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相当势力。经会昌一劫,摩尼教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

  受古印度怛特罗密教(性力派)传统的影响,中土佛教部分中晚期宗派追求极乐悟道,特别是密宗(怛特罗,金刚乘)主张纵欲与道德相分离。密宗在唐宋时传入中国,并对元朝产生很大的政治影响。此派纵欲主义被摩尼教批为邪教歪道。宋朝以后更激发理学及礼教的勃兴以求恢复儒学及文人的政治地位。

  在西北,11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可汗王朝(喀喇汗王朝)皈依ysl教之后,高昌回鹘的摩尼教也逐渐消亡。13世纪后不再流行于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

  此后摩尼教—明教变为秘密会党,而与社会下层的反抗斗争结合起来,成为农民起义的号召旗帜之一。例如: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毋乙、董乙以“末尼”为旗帜,在陈州(今河南淮阳)造反。北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的方腊之乱和建炎四年(1130年)钟相起义,元惠宗至正十年(1351年)“明王出世”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都受摩尼教的影响。

  陆游《条对状》载:时“妖幻之人”,名目繁多,“淮南谓之二襘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盛。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

  元代明教与佛教密宗的弥勒佛(即救世主弥赛亚)信仰结合,演变为白莲教,传言明王降世,发动起义推翻元朝。朱元璋早年加入明教的红巾军,后创立明朝。但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遂灭明教,明教转入地下及海外,后来演变为洪门。吴晗认为明朝国号,来源是承自明教,而以朱元璋为救世之明王现身。

  ysl教里的什叶派及佛教之净土宗可能也跟摩尼教的影响有关系。

  在中国的佛教某些密宗,如弥勒教、白莲教等都接受了“崇拜光明”,“正邪对抗,正终胜邪”等思想,亦与摩尼教有相当关系。

《西方学界目前对诺斯替教与摩尼教的研究》

  20世纪初,欧洲考古学家在敦煌和吐鲁番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摩尼教文献。除了敦煌发现的三份文献是用汉文写成的之外,在吐鲁番发现的大量断简残篇都是用当时学术界所知甚少的文字(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吐火罗文、回鹘文、巴克特里亚文)写成的。

  由于吐鲁番的考古发掘主要是由德国学者所进行的,文献也绝大部分运往德国,德国学者在这个领域中独占鳌头。由于大量残篇都是用伊朗语的各种方言所写的,使用了许多琐罗亚斯德教术语,德国学者一般比较侧重琐罗亚斯德教对摩尼教的影响。

  英国的闪语(Semitic)语言学家伯基特(F. C. Burkitt)在1925年出版的著作中则比较强调摩尼教所受的基督教的影响,根据埃弗来姆(Ephraim Syrus,卒 于373年)的著作,指出摩尼教与基督教诺斯替派玛桑(Marcion,约卒于160年)和巴戴桑(Bardaisan,约154-222年)思想的类似之处。他的观点得到了德国学者谢德(H. H. Schaeder)的支持。谢德在1 927年出版的著作中广泛利用新柏拉图主义者里科普里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Lycopolis,4世纪早期)的反摩尼 教作品,认为摩尼教可谓最广义的古希腊文化的产物,这个希腊文化既包括希腊罗马哲学家的思想,也包括犹太教和基督教思想。1929年在埃及麦地纳·马地 (Medinet Madi)发现的七个科普特文摩尼教写本是继敦煌、吐鲁番的发现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这批文献较多地反映了诺斯替教,特别是瓦伦提努(Valentinus,卒于160年)思想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萨弗-索德伯格(T. S?ve-S?derbergh)出版专著, 比较研究了摩尼教科普特文赞美诗和曼达派(Mandaeans)赞美诗。曼达派是今天仍存在于伊拉克南部和伊朗边境地区的诺斯替教洗礼派。瑞典学者怀登伦(G. Widengren)相信摩尼教起源于古曼达派,比较侧重摩尼教中的伊朗因素。由于他的《摩尼与摩尼教》一书是麦地纳-马地文书发现后,唯一被译为英语的德语专著,他的观点相当流行。

  伊莱恩·柏高丝在其著作《诺斯替福音》(1979年)以及《信仰以外》(2003年)指出《多马福音》及《拿戈玛第经集》的经文和佛经极相似。柏高丝认为若把多马福音里的耶稣的名字换成佛陀,经文的许多教诲都和佛经所说的一样。菲利普·珍琼士及爱德华·公兹亦持相似意见,认为印度人和诺斯替教派也有接触。

  1970年德国学者亨利茨(A. Henrichs)和科农(L. Koenon)释读和刊布了小亚细亚希腊文《科隆摩尼抄本》,开辟了摩尼教研究的新领域。这本由摩尼弟子们写的摩尼传记比较清楚地证实了摩尼是在一个犹太-基督教(Jewish-Christian)教派中 抚养长大的,从小受到这方面的思想影响。有的学者着手特别研究摩尼教中的犹太因素。

  在埃及达赫莱(Dakhleh)绿洲(古称喀里斯[Kellis])1991年发现了摩尼教遗物,1996年出版了《喀里斯文献》第一卷。目前那里还在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可能会有更多的摩尼教文书出土。2013年,西方学界刊布了一份在埃及发现的重要的诺斯替教文献《犹大福音》。

谢谢阅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