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2|回覆: 1

[中醫理論] 正確認識『無毒』中藥

[複製連結]
程華堯 發表於 2018-3-23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國藥典】和中藥學教科書上,除了少數毒性峻烈、含有較大毒性成分的中藥明確標註為有大毒、小毒外,絕大多數中藥並未標明其有毒,通常認為是無毒藥。然而,無毒中藥是否一定就是安全的,可以隨意服用呢?這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不但普通民眾,就連一些醫藥專業人士也對無毒中藥的認識不足,片面地認為沒有標明毒性的中藥就是絕對安全的。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無毒中藥是不能等同於普通的食物和營養物質的。

藥物偏性謂之毒

類經】云,『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是以氣味之有偏也』。人之為病,在乎陰陽有偏,藥之效,在於糾其偏也。古人也說;『是藥三分毒』。此『毒』是特指藥物的作用偏性,也是藥物的特性。藥物的偏性可以糾正人體失衡的陰陽狀態,治療對應的病症。偏性就是藥物作用於人體後產生的對應效應後的特徵表現。偏性從現代生理學和藥理學角度來說,就是藥理作用和生理活性。儘管多數中藥並沒有明確其是有毒有害的,但是毫無疑問,從現代藥理學角度來說,多數中藥儘管無毒,但是卻對人體有着顯著的藥理作用。中醫學的陰陽五行理論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觀指導下建立起來的,並在此理論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性理論。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有毒無毒等認識。對於藥物毒性的認識,受限於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不可能從分子細胞和化學成分等微觀層面去分析和探討其藥理毒理作用。只能從藥物運用於人體後產生的相應作用來解釋其藥性特徵。總體上來說,這是一種建立在經驗認識基礎上的宏觀藥性理論。

正確認識藥物的毒性

一些毒性較為劇烈的中藥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如附子、半夏、蟾酥等含有劇烈毒性成分的藥物,其應用稍有不慎,即可引起中毒甚至導致人體死亡。目前醫學界普遍認識並且注意到了毒性中藥的應用和管理。然而,絕大多數無毒中藥中存在的化學物質成分,其對人體產生的藥理作用和可能造成的機體損害,並未引起專業人士的重視。除了少數精通中醫藥學的專業人士,多數人很難理解無毒中藥的藥性特點。一般會想當然地將其理解為是絕對安全無害的。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一些藥食兩用的中藥,如生薑、大棗、蜂蜜等一類中藥。實踐證明其一般情況下確實不具備毒副作用,可以作為食療方法長期服用。然而這類中藥畢竟是少數的。中藥中的大部分藥物,都沒有標明出其是有毒的。只標註出其具有寒熱溫涼的作用偏性和在人體內產生的升降浮沉作用趨勢。缺乏作用於人體後完整的藥代動力學研究。也缺乏長期的藥理學、毒理學跟蹤研究。絕大多數標註為無毒的中藥,給人們的認識造成了誤區。不少人認為其只要不是標註為是有毒的就可以放心隨意服用。

實際上,許多中藥儘管是無毒的,但是偏性很強,即具有顯著的藥理活性。會對人體的生理以及生化代謝產生明顯的作用。從化學成分角度來分析,中藥中含有多種具有生理藥理活性的成分。例如生物鹼、蒽醌、黃酮、皂苷、香豆素、揮髮油等化學成分。這些成分都具有顯著的生理藥理活性。不能等同於普通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這些成分對於特定的疾病可以起到治療和改善作用。而對於正常人和病症不符的人群,短期內應用或許並無大礙,然而長期服用,就可能會產生多種毒副作用。如黃連,儘管典籍中並沒有記載其有毒,可是作為一味具有大苦大寒偏性的清熱燥濕藥,只可暫用,不宜久服。否則由於過於苦寒,多用會敗壞脾胃,貽害無窮。而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了其含有黃連素等多種生物鹼類成分,具有顯著的藥理活性。其儘管『無毒』,多用卻是有害的。

『無毒』中藥不能濫服

自古至今,盲目進補滋補中藥的人士絡繹不絕。超量濫用補藥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由此引發的關於中藥是否有毒的討論不斷。甚至導致中藥飽受詬病。誠然,大多數補益類中藥中確實含有一定的營養成分,可以作為體質虛弱者的有效補充。然而,許多補益類中藥具有強烈的生理活性和藥理作用。這些複雜成分可以同時興奮人體多器官多系統,產生機體功能亢進,如出現咽喉痛等『上火』症狀。因此不能等同於一般的營養物質。如鹿茸具有顯著促進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然而其同時會對人體的其它系統產生複雜的興奮刺激作用,初次服用過量,將會導致流鼻血等副作用。淫羊藿含有皂苷類成分,服用後可以興奮人體性腺、腎上腺等系統,產生明顯的機體功能亢進作用。中藥典籍記載其久服可以『令人無子』,可能是長期服用對人體的內分泌和生殖系統產生了一定的損害作用。因而,無毒的滋補中藥也不應隨意濫用。清代名醫徐靈胎說:『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亦毒藥之類』。雖然二藥在典籍中均記載為無毒,然而其並非就是絕對安全的。其具有顯著的藥理生理活性。甘草雖然被稱之為『國老』,運用極其廣泛,一般不會產生明顯的毒副反應。然而由於其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長期大劑量服用,會導致人體水鈉滯留,產生高血壓等副作用。人參被稱為『百藥之王』,在拯救危急重症以及食療滋補虛弱疾病上具有顯著的療效,從而備受推崇,然而,長期超量服用卻會導致失眠、頭痛、兒童性早熟等『人參濫用綜合症』的發生。

前些年國外報道的所謂中藥毒副作用,多數就是無視中藥的藥物偏性,忽視其具有的藥理生理活性,片面地認為無毒中藥是絕對安全、無任何害處的,從而長期任意地大劑量濫用。其結果就是導致產生了一些毒副作用,損害了機體健康,於是他們又轉而認為中藥是有毒有害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中藥不應單純地理解成是純天然物質,是絕對安全無害的。同時也不應該片面地認為所有中藥一定都是含有毒性成分,具有毒副作用。特別是無毒中藥,應該認識到其中都含有具有藥理作用和生理活性的成分。服用後均會對人體產生相應的藥理作用。有些作用是積極地,而有些作用則是消極的。不能認為無毒中藥是絕對安全的,可以隨意服用。更不能將無毒中藥特別是一些補益類中藥簡單地等同於蛋白質、澱粉、葡萄糖等營養成分食用。

無毒中藥並不等於是絕對安全的物質,更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營養物質。服用無毒中藥,應該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服用。不要為了追求療效,擅自盲目地大劑量長期濫用,以免產生毒副作用危害人體健康。(作者單位為海南省婦幼保健院)

蔡去 發表於 2025-4-14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毒"中藥的合理認知與安全應用】

中醫藥學對藥物毒性的認識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類經】所言"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揭示了中藥作用的本質特徵。所謂"毒",實為藥物偏性之謂,此乃中醫藥理論精髓所在。筆者以為,當代對中藥安全性的討論,需建立在傳統藥性理論與現代藥理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之上。

一、藥性偏性的雙重屬性
中藥四氣五味理論實為對藥物能量特性的歸納。如黃連苦寒,非指其含毒性物質,而是指其具有清熱燥濕之偏性。現代研究證實,黃連所含小檗鹼確實具有抑菌消炎作用,此即傳統"苦寒"特性的物質基礎。然若陽虛之體久服黃連,則可能損傷脾陽,此即【內經】"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辨證要義。故無毒中藥之"安全",實為相對概念。

二、量效關係的辯證把握
【本草衍義】云:"用藥如用兵,在精不在多。"即使藥食同源之品,亦有其應用法度。以山藥為例,雖為補脾佳品,但過量服用亦可致氣滯。現代藥理學證實,山藥多糖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此即其"補氣"功效的物質基礎。臨床常見患者自服補益藥物致腹脹納呆者,皆因不明"補中有滯"之理。

三、配伍禁忌的當代詮釋
傳統"十八反"、"十九畏"之說,實為古人經驗總結。如甘草反甘遂,現代研究顯示甘草酸可增強甘遂毒性成分的溶解吸收。此現象提示我們,中藥配伍不僅需要考慮性味組合,更應關注成分間的相互作用。近來研究發現,某些"無毒"中藥與西藥聯用可能影響代謝酶活性,此乃古人未及見之新課題。

四、體質差異的現代印證
朱丹溪言:"血氣者,喜溫而惡寒。"現代體質學研究證實,不同基因型人群對藥物代謝存在顯著差異。如CYP2C19慢代謝者服用某些清熱藥時,可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這為傳統"因人制宜"理論提供了分子層面的解釋,也警示我們"無毒"之說需結合個體特性。

結語:
中藥安全性評價當持"三因制宜"原則。建議:其一,建立基於傳統藥性理論的現代安全評價體系;其二,加強中藥量效關係研究,制定個性化用藥方案;其三,完善中藥不良反應監測機制。唯有貫通古今,融匯中西,方能真正把握中藥安全應用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