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95|回覆: 1

[中醫理論] 中醫思維本質探源

[複製鏈接]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凡一個中醫人,入門就先學陰陽五行、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再到中藥方劑與臨床各科。可是,學了好多年,為什麼還是沒有中醫思維呢?到底什麼才是中醫思維?如何培養中醫思維呢?

道的感悟與自然演化

中醫傳統思維來源於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國傳統文化是參天大樹,道家文化是主幹,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所謂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天地萬物,我們生活在宇宙天地之間,每個星球都有自己的軌跡,而有規律的循行,這是自然之道。【周易》裡面有『大道至簡』真正的道是非常簡單的,大家都知道。感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就是道法自然,這就是自然演化,這就是自然演化思維。自然是從一個整體逐漸演化成一個萬千世界的,宇宙如此,人體如此,自然演化系統都是如此。

一就是道。宇宙大爆炸,最初就是一個圓點,人體一開始是個受精卵,再逐漸增殖分化,形成三個胚層,形成組織器官,形成人體。這是從整體到局部的一個自然演化過程。與自然演化思維相對立的是一種什麼思維呢?是一種人為的、機械的、組合的、還原的思維。他們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支離破碎的,由不同『零部件』組裝起來的系統。這是一種人造系統的思維模型,帶來的結果是:藐視自然,而不是敬畏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順從自然;破壞自然,而不是保護自然。這種思維會使人自我崇拜,誇大人的力量,這就是科學的思維,一種可怕的思維。於是導致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型。中醫是自然演化的模式,從整體到局部;而西醫是人造系統演化模式,從局部向整體。

整體觀念與全息思維

教科書一開始就給我們灌輸一種思想,中醫學有兩大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把整體觀念說成是中醫的思維,實際上整體觀念並非中醫所固有。整體觀是個舶來品。整體與局部的關係是個哲學概念。問題的關鍵是中醫不是這種整體觀念,而是一種全息思維。

從道的感悟與自然演化可以明白,每個局部都是從整體自然演化的結果,都包含整體的全部信息,每個局部都可以看成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人體每個局部都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局部組成了整體,不是局部和局部的聯繫,這就是全息思維。人體本身就是宇宙的微縮。人體的每個細胞,都是整體的微縮,這才是中醫真正的整體觀念。比如寸口脈是人體整體信息的微縮和全息。通過寸口脈,可以反映五臟六腑的信息。頭針,耳針等同理。五行,有生克制化,五行對應五臟。這不單是心對應火,肝對應木。每一個臟腑本身還有個金木水火土,每個局部都是整體成比例的縮小,相互之間是個全息的聯繫,而不是簡單的生克。如果用五行生剋來理解臟腑關係,那是機械唯物論,是反中醫人士批判中醫的切入口。

這樣的思維模型,看待人體就是兩種結果。舉個例子,大樹是由種子長出來的,而不是把它看成樹葉、樹根、樹枝的組裝。克隆技術就是自然全息律的實證,基因同源性將進一步證明中醫全息療法的正確性。這是中西方兩種不同整體觀念的區別。

陰平陽秘與陰陽平衡

中醫理論建立在陰陽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陰陽理論做指導,中醫只能作為一個臨床經驗存在了。中醫是理法方藥齊備的理論體系。什麼是『陰平陽秘』呢?真的是眾所周知的陰陽平衡嗎? 『陰陽平衡』是天平思維,是對等、勢均力敵的意思,具有絕對性。天枰的兩邊是平衡的,平衡只講了陰陽的一個方面,叫陰平。實際上,陰陽是不能平衡的,我們用一個60公斤的人來說,他有30公斤陰,30公斤陽嗎?顯然不是,人體85%以上是水,還有15%的有形組織,有形屬陰,孫一奎創立命門學說,認為人體有5%的陽氣。這是陰陽平衡嗎?陰平陽秘是中醫思維,而陰陽平衡是西方人的思維。若把比作是槓桿思維、秤桿思維,叫權衡。衡是陰,是秤桿;權的陽,是秤砣。陰陽關係是秤桿和秤砣的關係。衡平不平取決於權的位置,主導權是秤砣。這才是中醫真正的思維。

我們把陰平陽秘和陰陽平衡的思維放到醫學裡面來看,完全不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血虛、氣虛、陰虛、陽虛。西醫要補液、輸血、補充氨基酸等。而中醫要養血,生血、益氣、滋陰、扶陽、壯陽、回陽。人體的陰陽氣血不是補出來的,是人體自身生長出來的,藥物是個發動的作用,黃芪不是氣,吃了補中益氣湯,人體能長出氣來,當歸不是血,服用四物湯後可以生出血來,附子不是陽,喝了腎氣丸、四逆湯可以扶回陽來,熟地不是陰,吃了六味地黃丸可以養出陰來。中醫治病依靠的是人體自身,如果人體的陽沒有了,你用100克附子也回不來,人體只要陽還沒有絕,用5克附子就能回陽救逆。以不變應萬變,權不變,秤砣不變。天平就不行了,幾克東西就用幾克砝碼。只有很好的理解秤桿思維(陰平陽秘)和天平思維(陰陽平衡)的含義,才能在診斷和治療上發揮他的作用,充分調動人體自身、自然的調節功能,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藥物進入人體只是幫幫忙而已。

辨病論治、辨證論治與對症治療

教科書說中醫思維是辨證論治,真的是中醫特色嗎?歷來爭論不休。

所謂偏方就是專病專方。【內經】治療黃疸瘧疾就是專病專方。因此,中醫界長期被一個偽命題充斥,一談就是辨證論治。中醫搞不清自己的特色何談發展?【內經】說『治病求本』,辨病論治才是最高境界,這就是為什麼不管如何辨證論治也治療不好『肺癆』的原因所在。辨證論治是中醫的,但不單是中醫的。辨病論治才是中醫的本質,是從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預後貫穿始終的整個全過程。如果古人有一種藥能夠治療這個疾病,他絕對不會創造一個方,如果能用一個方,絕對不會創造五個方,一個病如果能用一個藥或者一個方治好,那是醫學已經能夠把控、認識清楚這個病了。如果一個病來了,十八般武藝一起上,什麼方法都有效,最後什麼方法都治不好,這是人對這個疾病還沒有認識清楚,還沒有辦法解決。如果能解決,就是唯一的方法。所以,我們中醫的辨證論治是不得已而求之,是辨病辨不清楚,不知道是什麼病,也沒有一個好的治療方法可以徹底拿下,才用辨證論治,證不是本質,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這一條線上面的一個點,是某一時間、空間的一個點的正邪交爭態勢所表現出來的寒熱虛實。通過阻斷其態勢來治療疾病,很多基層醫生,不開方,沒有理法,沒有辨證論治,就是用藥治病,對症治療,療效也很好。像西醫一樣,發燒了退燒,疼痛止痛。難道魚刺卡在你喉嚨裡面,你要先辨證論治嗎?把刺取出來不就好了嗎?這才是中醫思維。

不管中醫還是西醫,辨病論治、辨證論治、對症治療是分層次的,中醫在辨證論治方面有優勢,並不是說中醫就是辨證論治,西醫就是辯病論治。中醫想用一個藥、一個方把疾病治好,但是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們在某一個點上進行阻斷,這是退而求其次,很多病無證可辨,就對症處理。突然暈厥就刺人中,局部疼痛就刺阿是穴,這都是經驗,不需要辨證論治,這才是中醫思維,才能更好繼承和發展中醫。

我們應該如何培養中醫思維呢?中醫思維的培養,必須大量閱讀古典醫籍,不斷與古人對話。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一,是整體觀,是全息論,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一生二,是陰平陽秘的槓桿思維,強調的是人體自身的自愈能力與調節功能。認清中醫思維的本質並逐步養成一個良好的思維模式,才能在臨床診治中遊刃有餘。(范天田 梁鵬 山西中醫藥大學 馬文輝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yanqzh 發表於 2025-4-9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思維本質的三重境界:從道法自然到臨床踐悟】

中醫思維的本質特徵,可從三個維度進行解構:其一為"道法自然的宇宙觀",其二為"全息對應的系統觀",其三為"象數思維的認知論"。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中醫獨特的認知範式,其精妙處正在於將哲學思辨、自然觀察與臨床實踐熔於一爐。

一、自然演化論的深層編碼
【黃帝內經】所言"人與天地相參"並非比喻,而是嚴格的宇宙論命題。道家"道生萬物"的演化觀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具象為"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的生成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中醫的胚胎觀與【周易】"太極生兩儀"的宇宙發生論存在驚人的同構性:受精卵的細胞分化過程,恰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生物學顯現。這種將人體視為"小宇宙"(microcosm)的認知,與西方機械論的"身體機器"說形成根本分野。明代張景岳在【類經】中強調的"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正是對這種自然平衡法則的深刻認知。

二、全息思維的拓撲映射
中醫的全息觀遠比現代全息理論更為深邃。寸口診脈法的奧秘,在於將橈動脈段構建為人體臟腑的拓撲映射場。【難經】將寸關尺三部分配三焦,並非簡單對應,而是建立了一種非線性的分形結構。這種思維在【靈樞·五色】的面部望診系統中達到極致:面部特定區域與臟腑的對應關係,實則是胚胎發育過程中神經嵴細胞遷移路徑的全息留存。現代耳穴療法的有效性,恰驗證了【黃帝內經】"耳者宗脈之所聚"的前瞻性論斷。金元四大家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構建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理論體系,正是這種全息思維的臨床展開。

三、象數思維的認知革命
中醫思維最精微處在於其象數模式。【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實則是將疾病演變過程抽象為六種"時空相",其中三陰三陽的傳變規律暗合【周易】六爻的變動哲學。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創製的五臟補瀉方劑,將五行生剋關係轉化為特定的藥物組合算法。清代葉天士創衛氣營血辨證時,實則是將溫病進程編碼為四維動態模型。這種思維在【神農本草經】的"藥物象形"理論中尤為顯著:茯苓利水因其形似凝水之態,連翹清熱解毒因其狀如心臟包膜——這種"形氣相應"的認知方式,本質上是將自然形態學轉化為藥效拓撲學。

培養中醫思維需經歷三重境界:首先是"格物致知"的觀察訓練,如李時珍般"遠窮僻壤之品,險探仙麓之華"的實證精神;其次是"取象比類"的思維鍛造,需掌握將自然現象轉化為醫學模型的符號學能力;最終達到"圓機活法"的臨床境界,如朱丹溪"因時、因地、因人"的辨證智慧。當代中醫教育的困境,恰在於將這三重境界割裂講授,而真正的中醫思維,必是哲學思辨、自然觀察與臨床驗證的三位一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