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6|回覆: 0

[中醫理論] 基於中西醫理論構建健康狀態辨識標準

[複製連結]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廈門市中醫濕病與神經免疫重點實驗室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始終貫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的發展理念。『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使我國對於健康問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當務之急是構建一個健康狀態識別標準。

健康狀態辨識標準建立的必要性

健康的概念是與時俱進的、動態化的過程,是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感的綜合過程。目前我們還沒有一套獨立的、具備現代意義上的健康辨識標準。因此,應當在系統總結中西醫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創建適用於中國人的健康狀態辨識標準。

從人的一生來看,人體的生命經歷着出生、成長、發育、衰老、死亡的過程,每個歷程都可能歷經高低起伏的變化,時刻處於新陳代謝過程中,以維繫生命整體的生機與活力。每個機體都要達到應有的健康狀態,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否則就會出現疾病乃至死亡,即『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從生命的高度而言,健康可以分為長期健康狀態和當下健康狀態,長期健康狀態包括了先天條件和後天整個生命歷程,當下是否處於健康狀態是能否達到長期健康狀態的風向標,所以總體而言,建立了當下健康狀態辨識標準,在某種意義上即構建了健康狀態辨識標準。

當下健康狀態辨識標準的3個方面

『陰平陽秘』出自【黃帝內經】,是對健康的一種哲學表述。在生命維度,是指人體在物質、信息和功能三方面達到的動態最和諧狀態。對健康狀態的辨識當包括自我感覺、中醫辨證和西醫診斷3個方面。

1.自我感覺

自我感覺的感官角度,是指對於機體是否出現異常的感覺。由於每個人對生命的感受有差異,對於身體狀態的自我感覺也不一樣,所以說自我感覺具有個體差異性。比較明顯的個體差異性首先是性別差異,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更敏感,這種敏感性往往能夠幫助女性停止有害健康的行為;其次,性格差異也是影響個體差異性的重要因素。

自我感覺具有可訓練性。原來不易察覺自身變化的機體,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煉,有可能感受到原來不能感受的變化。這種修煉,是增強大腦皮層信號傳導的過程,使機體更易感受到自身的細微變化。比如打坐,修煉者在遠離外界嘈雜環境的情況下,放下複雜思緒,呈現自我放空的狀態,感受身體內部的『聲音』,進而能夠調整身體狀態。

自我感覺,包括自我感覺不適和自我感覺無不適。自我感覺不適,一般是指機體出現具體症狀,例如噁心、嘔吐、腹瀉、疲勞、疼痛、胸悶等。症狀的出現可能是機體的防禦性改變或者機體功能不足的反應。機體的防禦性改變相當於西醫說的代償期,例如腹瀉,可能是機體罹患某些疾病時的一種代償性反應,會隨着疾病的痊癒而停止。機體功能不足的反應包括病變反應和衰老,類似於西醫的臨床失代償期,例如膝關節損傷,可能源於病變或者衰老引起的機體功能下降,很難完全恢復到以前的功能。

自我感覺無不適,不一定就是健康的狀態。健康狀態會隨時間而變化,變化有快有慢;有時幾年看不出明顯變化,有時在很短時間內急劇變差甚至死亡。比如,在自我感覺無不適的情況下,以往曆年體檢未見機體明顯異常,但在最近一次的檢查中發現檢查指標異常,更有甚者發現腫瘤已經發展至中晚期,終至不治。其他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病等眾多慢性病的發病也是一個漫長過程,疾病早期可能無自我感覺不適。

2.西醫診斷

西醫對於健康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漸轉變的過程,由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把身心作為一個整體,發展到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走上一條不斷探索人體各部分形態和結構的道路,並開始重視身體結構和生理功能,再發展到近些年認識到人是一個整體,並把人作為一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體來研究。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新概念認為,除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外,還應加上道德健康,只有同時具備這四個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這表明人類對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認識又深入了一步。

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臨床上可運用的設備、儀器和技術也越來越廣多,對身體狀態的檢測也越精準,人們對於健康的認識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在當前背景下,西醫所能診斷的仍是有明確病理、病灶的疾病,對於健康的評價主要還是憑藉各種檢查手段,偶爾輔以心理測試,極少評估社會狀態。所以,很多時候人們仍然把各項檢查指標無異常作為判定健康的標準;而身心情志方面的低質量狀態和體驗雖然客觀存在,卻被忽略不計。

西醫所能診斷的有明確病理病灶的疾病是在死亡狀態之前的20%的人群所處的狀態,其中還有一小部分是屬於功能性和代償性的狀態,最嚴重的一部分是出現器質性病變而接近『死亡點』邊緣的狀態。而對於另外約75%的無病理病灶卻有症狀的人群,由於找不到疾病的具體『靶點』而致治療無針對性,從而沒有辦法進行治療。

3.中醫辨證

與力圖消除病因的西醫學不同,中醫學對人體健康的目標指向取決於中醫診斷與治療的核心觀念。中醫學認為『陰平陽秘』就是健康。『陰平陽秘』意為陰氣平和,陽氣固密,是人體健康狀態的表徵,反映了人的有序穩態,是人的生命活動中物質、能量、信息流變等全部複雜情況動態平衡的體現。『陰平陽秘』的含義,要落實到更具有臨床實用價值的層次,必須從藏象、經絡和氣血津液等中醫理論來深入探求,以整體觀念為指導、辨證論治為核心,通過四診合參,動態把握各種病理信息並加以分析、綜合和概括。在某種意義上說,辨證論治就是象、癥結合的辨證論治。從中醫角度辨識的健康狀態應該符合4個標準:正氣充足、邪氣要少、氣血順暢、寒熱平衡。

(1)正氣充足 中醫學認為,人自身的健康狀態遭到破壞即是疾病,故人體內正氣(抗病防病能力)的盛衰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所在。正氣是指人體內具有抗病、祛邪、調節、修復等作用的一類精微物質,即是人體需要的東西(包括物質、信息和功能),正氣的盛衰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古代疾病名候疏義】曰:『正氣者,正猶平也,無病之人,謂之平人,無病之人體中所有「事物」謂之正氣。猶今言生理也。』人體之氣,由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所化之氣,加之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人體是依靠與自然界的『氣』相通而不停地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開放系統),經過脾胃、肺、腎等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而生成,分佈於全身,無處不到。因此,為了使正氣充足,人體應擁有物質(精)、信息(氣)和功能(神)。

(2)邪氣要少 在要求人體正氣充足的同時,人體內邪氣也要儘量少。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包括一切由外界侵入或由人體內產生的各種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邪氣少,就是指機體儘量少存在對身體有害的、多餘的物質、信息和功能。邪氣祛除,正氣恢復,體質平和,進而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則疾病自然被祛除,身體自然重返健康,正應『邪留則正傷,邪去則正安』之理。

(3)氣血順暢 氣與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基本物質。人之所以有生命,機體之所以能夠正常活動,五臟六腑等各個組織之所以能夠進行新陳代謝,都是與人體內的氣血直接相關的。氣血調,是精神保持正常狀態的重要基礎。若『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調經論】)。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氣血順暢是人體恢復健康的重要標誌。需要指出的是,脈象是評價氣血是否順暢的核心,健康人的脈象是『平脈』,緩和而有力,遇事脈象變化不明顯,能夠從容應對。脈象不僅能夠最精準迅速把握機體動態實時變化,而且能夠預測近段時間內人體的某些變化,具有不可替代性。常見的脈象有弦脈、浮脈、虛脈、細脈、數脈、滑脈等。以弦脈為例,有此類脈象者常可見睡眠不深、易早醒,遇事易緊張或者激動;若弦脈與浮脈共見,多數時候是睡眠不足,近日多可能遇事煩擾;若弦脈與細脈共見,常可見內心易激動但又自覺十分易疲乏,多表現為有脾氣、無力氣。總體上,從脈象解讀人的心理性格及近日生活狀態優於西醫,對脈象的把握體現了醫生針對的重點是生病之人,而非人生之病。

(4)寒熱平衡 八綱辨證中,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類經·疾病類】曰:『水火失其和,則為寒為熱。』【景岳全書·傳中錄】亦云:『寒熱者,陰陽之化也。』由此可見,寒與熱突出反映了人體陰陽的偏盛偏衰、病邪屬性的屬陰屬陽,而陰陽是決定疾病性質的根本,寒熱平衡是陰陽平衡的一個表現。筆者認為,在中醫學中,最直觀迅速反應寒熱的是舌象,舌質淡為寒,舌質紅為熱。

總之,健康狀態的辨識標準應當結合①自我感覺(主要是機體表現的症狀,但是這種機體的自我感覺是可以不斷修煉的),②西醫診斷(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的角度,側重關注的是機體的結構、物質層面),③中醫辨證(通過對『象』的把握,側重關注機體的整體功能、狀態)。三者皆達到標準,才是真正的健康。三者不能同時到達標準,均屬不健康的狀態。三者之中出現任何一項的異常,比如自我感覺有不適,或是西醫診斷異常,或是中醫有證可辨;兩項異常,比如自我感覺不適,中醫有證可辨,但是西醫診斷無異常,或是自我感覺不適,西醫檢查有異常,但是中醫無證可辨(這種情況極少),或是自我感覺無不適,西醫診斷有異常,同時中醫有證可辨;三項異常,即自我感覺不適,西醫檢查有異常,中醫有證可辨。

當下健康狀態是長期健康狀態的風向標

狀態辨識不應拘泥於西醫或者中醫的單純標準,而應結合中醫和西醫的視野,揚長避短,開拓思維,綜合考慮。人體是處於無時無刻的動態變化之中的,有時候自身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中間動態過渡狀態,具有雙向轉化可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如果沒有及早調整則會向疾病方向轉化,而及早診斷並採取主動的生活方式改變可能就向健康方向轉化。研究發現,不良生活方式是導致腫瘤、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生活方式、遺傳、醫療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但所佔權重不同,大致有兩種說法:一是生活方式佔82%、遺傳佔10%、醫療佔8%;另一個是生活方式佔75%、醫療佔15%、遺傳佔10%;無論哪種說法,醫療因素所佔比例均不太高,而生活方式是影響長期健康的最重要因素。由於較短時間內是否處於健康狀態是長期健康的風向標,所以應根據現在所處的狀態,推測機體的變化,以期能夠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王玉潔 王彥暉 奚勝艷 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