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27|回覆: 1

[稗官野史] 漢族歷史上最恥辱的事,你一定想不到!

[複製連結]
歷史廊 發表於 2018-3-28 20: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中國在發展過程中曾經走過很多錯路,臭名昭著的『靖康之變』大家都知道,還有比『靖康之變』,更加恥辱的事情,一起來看看吧。

西晉時期北邊眾多游牧民族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

西晉時期北邊眾多游牧民族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

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是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眾多游牧民族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趁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破壞了中原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也對北方人民實行殘暴的統治。

胡人以漢族人為屠殺對象,實行種族滅絕

胡人以漢族人為屠殺對象,實行種族滅絕

在胡人的野蠻殘暴的統治下,百姓長期陷於戰爭,胡人以漢族人為屠殺對象,實行種族滅絕,以漢人為牲畜,以漢人肉為食。

五胡亂華期間,北到長城,南到淮河流域,血流漂杵!到處是漢民族人民的血肉屍殍,漢民族人口由八百多萬人,銳減到百餘萬人。

歷史上唯一一次北方少數民族超過漢族人口,就在這個時期。

靖康之亂

靖康之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在北宋靖康年間。宋徽宗是有名的昏君,以蔡京為宰相,與李彥、高俅等人結成反動的統治集團,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宋徽宗重用奸臣宦官,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使北宋的政治進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宣和元年和宣和二年,先後爆發了宋江、方臘領導的兩次大的農民起義。

宋徽宗雖然鎮壓和瓦解了這兩次農民起義,渡過農民革命帶來的一場統治危機,但是東北地區女真族的興起,卻使北宋王朝面臨覆滅的命運。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蒙元侵宋

蒙元侵宋

蒙元侵宋

蒙古人自成吉思汗壯大之後,傳到忽必烈建立大元,中間滅國無數,最後只剩東南方向的南宋了。忽必烈先後派兵進行了滅宋戰爭,由於大宋王朝多年的腐朽,國家已經無力阻擋蒙古人的入侵了。

1276年,元軍攻破臨安,宋恭帝以及謝太后等投降。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擁護趙昰為皇帝,開始南逃。

元軍攻破臨安,宋恭帝以及謝太后等投降

元軍攻破臨安,宋恭帝以及謝太后等投降

最後降元之將張弘范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最終陸秀夫背着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從此南宋滅亡,中原大地正式第一次被異族完全統治。

南宋的滅亡標誌着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從此有了『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揚州十日

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是指史可法率領揚州人民阻擋清軍南侵守衛戰失敗之後,清軍對揚州城內人民展開的大屠殺。屠殺共持續十日,故名"揚州十日"。

當時一滿兵提刀在前引導,一滿兵橫槊在後驅逐,一滿兵居中在隊伍的左右看管以防逃逸。三滿兵驅趕數十人如驅如犬羊,稍有不前,即加捶撻,或立即殺掉。

婦女們還被用長繩索系在脖子上,繩索拖掛,女人們由於小腳難行,不斷跌倒,遍身泥土。街上都是被棄的嬰兒,他們或遭馬蹄踐踏,或被人足所踩。揚州變成了屠場,血腥惡臭瀰漫,到處是肢體殘缺的屍首,一切社會準則都不復存在了。

揚州十日

揚州十日

在文字獄盛行的清朝時期,所有有關揚州屠城的記載隨着清軍入主漢地之後被刻意掩蓋,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

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將【揚州十日記】從海外帶回中國,揚州十日才廣為世人所知。

振興中華,勿忘國恥!

原題:漢族歷史上最恥辱的事,你知道嗎?並不是靖康之恥!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4-8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夏歷史之痛與文明韌性】

關於華夏歷史中的沉痛記憶,筆者以為需以審慎態度辯證看待。五胡亂華確為中原文明之劫難,然需置於特定歷史語境中考量。西晉王室內亂導致中央權威崩解,邊陲民族內遷實為兩漢以來既有趨勢。胡漢衝突固然慘烈,但孝文帝改革後之民族融合,亦為隋唐盛世奠定基礎。所謂"種族滅絕"之說,實有違史實——北魏崔浩等高門士族的活躍,證明文明交融始終存在。

靖康之變暴露了北宋"重文輕武"制度之弊,然需注意:金兵圍汴時,李綱等主戰派仍在堅守,太學生陳東率眾請願,展現漢族士人之氣節。岳飛【滿江紅】之悲憤,恰是民族精神不滅之證。將北宋滅亡簡單歸因於徽宗個人,實乃忽視制度性積弊。

蒙元南侵時,文天祥【正氣歌】云:"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崖山海戰十萬軍民殉國,恰證明華夏氣節未泯。所謂"崖山之後無中華",實為明末清初士人反思之語,不可簡單作歷史定論。元曲雜劇之興、郭守敬曆法之創,證明文明傳承從未中斷。

至於"揚州十日"等明清易代慘劇,當知史可法守揚州時"城存與存,城亡與亡"之志。這些歷史創傷恰如青銅器上之饕餮紋,猙獰中蘊含着文明自新的力量。縱觀五千年華夏史,每逢劫難後必有文化復興,此乃文明韌性之明證。

歷史評價當避免簡單二元論。真正的恥辱不在於遭遇外患,而在於遺忘"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自新精神。今天我們回望這些歷史節點,應超越民族悲情,從中汲取文明存續的智慧,方不負先民歷經磨難傳承文明之苦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