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3|回复: 1

[中医养生] 湿气重,毛病多!试试这3个祛湿组方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3-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仰望岐黄 中医 性命 心灵

不少人去看中医时,舌头一伸,总是被说:“有湿气”。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同学们,中招几率更高。有湿气怎么办呢?当然是要祛湿,一说起祛湿,很多人马上想起薏米红豆(中医里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其实除了薏米红豆,还有很多祛湿食疗方哦。

842510b08ff3d9ea140ac922b5765d63.jpg

什么是湿气?

湿气,水液代谢产物,中医分为水、湿、饮、痰。湿气的特质:性属阴寒,易伤阳气,其性粘滞,阻滞气机,缠绵难去。

简单来分,湿气有两个来源:外湿和内湿。外湿来源于外界气候,所以沿海城市者,体内多湿气;至于内湿,主要来源于脾虚,脾胃虚弱之后,不能够运化吃进去的食物,这些没有被运化的食物,堆积在体内,生成了湿气。 脾虚生湿气,湿气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47db82662d45c4320cf6acb067438a06.jpg

推荐3个祛湿组方

组方一:白茅根+红枣

推荐食谱:茯苓茅根煲猪瘦肉

材料:鲜土茯苓适量、白茅根80克、红枣10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土茯苓切块;茅根切段;红枣去核。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功效:祛湿除困、清热解毒。

3907a1a9364f89b3bf4dec6fa44ffcf7.jpg

组方二:黄芪+党参

推荐食谱:参芪粥

材料: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100克。

做法: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湿盛带来的身体不适。

c58b5513bb902ef44acf9508c1c974f6.jpg

组方三:茯苓+陈皮

推荐食谱:陈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陈皮2g。

做法:茯苓、陈皮洗净,放人保温杯中,冲入热水,等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两者泡茶饮用,可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非中文名一 发表于 2025-4-8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湿气辨治三法刍议》

湿气之为患,诚如《黄帝内经》所言"因于湿,首如裹",其性黏腻重浊,最易困遏气机。今观此帖所述三法,虽属食疗常方,然配伍暗合医理,试为诸君剖析其中三昧。

一、白茅根配红枣法
此方取法"通阳化湿"之旨。白茅根甘寒,《本草备要》谓其"除伏热,利小便",能导湿热下行;佐以红枣甘温健脾,正合"湿胜则阳微"之戒。妙在用鲜土茯苓为君,《本草正义》称其"渗利下行,专通水道",较之干品更得生发之气。然需注意:此方偏凉,若见舌淡胖、脉沉迟之脾肾阳虚者,当加生姜五片、白术三钱以护中阳。

二、黄芪伍党参法
此乃东垣补中益气法之变通。黄芪补卫气,党参益中气,犹筑堤以御水;更妙在炒薏米、炒扁豆之炮制,《得配本草》云"炒用则健脾之功胜",变渗利为温运。然须辨明:若湿已化热,见舌红苔黄腻者,当去参芪,加佩兰、滑石芳化淡渗。煎法尤具匠心,先煎药取气,后煮谷取味,深得"五谷为养"之奥义。

三、茯苓合陈皮法
此方暗含二陈汤意趣。茯苓淡渗,《用药心法》谓其"逐水暖脾",陈皮辛开,《本草纲目》称其"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二者相伍,正如船筏并施,一者疏通水道,一者振奋脾阳。然需知:此茶宜晨饮,借少阳生发之气助药力;若傍晚服用,反可能扰动阳气致寐差。

湿气调摄之要
1\. 食疗需辨体质:阴虚者忌燥利,阳虚者慎寒凉
2\. 煎煮当循古法:利水药宜武火急煎,补益药需文火慢炖
3\. 生活调摄:辰时(7-9时)健脾最佳,可辅以摩腹功

《医宗必读》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亦告诫"徒利伤阴"。诸方虽佳,仍需辨证而施。若湿邪久羁,或兼痰瘀者,当求明医面诊,勿执成方以应万变。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