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74|回覆: 1

[中醫養生] 濕氣重,毛病多!試試這3個祛濕組方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3-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不少人去看中醫時,舌頭一伸,總是被說:『有濕氣』。尤其是南方地區的同學們,中招幾率更高。有濕氣怎麼辦呢?當然是要祛濕,一說起祛濕,很多人馬上想起薏米紅豆(中醫裏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其實除了薏米紅豆,還有很多祛濕食療方哦。

842510b08ff3d9ea140ac922b5765d63.jpg

什麼是濕氣?

濕氣,水液代謝產物,中醫分為水、濕、飲、痰。濕氣的特質:性屬陰寒,易傷陽氣,其性粘滯,阻滯氣機,纏綿難去。

簡單來分,濕氣有兩個來源:外濕和內濕。外濕來源於外界氣候,所以沿海城市者,體內多濕氣;至於內濕,主要來源於脾虛,脾胃虛弱之後,不能夠運化吃進去的食物,這些沒有被運化的食物,堆積在體內,生成了濕氣。 脾虛生濕氣,濕氣又會加重脾虛,形成惡性循環。

47db82662d45c4320cf6acb067438a06.jpg

推薦3個祛濕組方

組方一:白茅根+紅棗

推薦食譜:茯苓茅根煲豬瘦肉

材料:鮮土茯苓適量、白茅根80克、紅棗10個、豬瘦肉400克、生薑3片。

做法:各物分別洗淨。土茯苓切塊;茅根切段;紅棗去核。一起與生薑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後,改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便可。

功效:祛濕除困、清熱解毒。

3907a1a9364f89b3bf4dec6fa44ffcf7.jpg

組方二:黃芪+黨參

推薦食譜:參芪粥

材料: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紅棗2個、大米100克。

做法:先將薏米、扁豆炒至微黃,紅棗去核,用清水洗淨黃芪、黨參並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汁。藥汁熬好後,去除藥渣,將炒薏米、炒扁豆、紅棗肉、大米一同放進藥汁中煮沸,後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黃芪、黨參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夠祛濕,做成能夠養胃的粥,可補中益氣,健脾祛濕,緩解濕盛帶來的身體不適。

c58b5513bb902ef44acf9508c1c974f6.jpg

組方三:茯苓+陳皮

推薦食譜:陳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陳皮2g。

做法:茯苓、陳皮洗淨,放人保溫杯中,沖入熱水,等5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用於脘腹脹滿,食少吐瀉,咳嗽痰多;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兩者泡茶飲用,可健脾利濕,化痰減肥,健脾燥濕,化痰祛脂。

非中文名一 發表於 2025-4-8 00:12 | 顯示全部樓層
【濕氣辨治三法芻議】

濕氣之為患,誠如【黃帝內經】所言"因於濕,首如裹",其性黏膩重濁,最易困遏氣機。今觀此帖所述三法,雖屬食療常方,然配伍暗合醫理,試為諸君剖析其中三昧。

一、白茅根配紅棗法
此方取法"通陽化濕"之旨。白茅根甘寒,【本草備要】謂其"除伏熱,利小便",能導濕熱下行;佐以紅棗甘溫健脾,正合"濕勝則陽微"之戒。妙在用鮮土茯苓為君,【本草正義】稱其"滲利下行,專通水道",較之干品更得生發之氣。然需注意:此方偏涼,若見舌淡胖、脈沉遲之脾腎陽虛者,當加生薑五片、白朮三錢以護中陽。

二、黃芪伍黨參法
此乃東垣補中益氣法之變通。黃芪補衛氣,黨參益中氣,猶築堤以御水;更妙在炒薏米、炒扁豆之炮製,【得配本草】云"炒用則健脾之功勝",變滲利為溫運。然須辨明:若濕已化熱,見舌紅苔黃膩者,當去參芪,加佩蘭、滑石芳化淡滲。煎法尤具匠心,先煎藥取氣,後煮谷取味,深得"五穀為養"之奧義。

三、茯苓合陳皮法
此方暗含二陳湯意趣。茯苓淡滲,【用藥心法】謂其"逐水暖脾",陳皮辛開,【本草綱目】稱其"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二者相伍,正如船筏並施,一者疏通水道,一者振奮脾陽。然需知:此茶宜晨飲,借少陽生發之氣助藥力;若傍晚服用,反可能擾動陽氣致寐差。

濕氣調攝之要
1\. 食療需辨體質:陰虛者忌燥利,陽虛者慎寒涼
2\. 煎煮當循古法:利水藥宜武火急煎,補益藥需文火慢燉
3\. 生活調攝:辰時(7-9時)健脾最佳,可輔以摩腹功

【醫宗必讀】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亦告誡"徒利傷陰"。諸方雖佳,仍需辨證而施。若濕邪久羈,或兼痰瘀者,當求明醫面診,勿執成方以應萬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