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2|回覆: 3

[書法培訓班] 『小碑之最』,其作者卻不顯書名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1 11:4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52337872c4050fe02f3d90c49a9c8145.jpg

2a24ff0eaaa7e4f71ee0a534d7356180.jpg

怎樣,是不是感覺美爆了?下面我們打開全作,通篇欣賞:

920869b1dcc0f6edbbf6d551f1c1ab50.jpg

519edf2cc7dc389d76ec82bf609d36d7.jpg

dadd281d0c8c48cad029097f0893fa02.jpg

3351de28196c0de904bee3ad1dc90399.jpg

191c8c8ea6bcc8af318e0c77ebf97d4c.jpg

5009344e70b1d1c5f980b59a7028b692.jpg

4e3d35d66dedc3d6289839f82c6bcf2a.jpg

08776668ab70832da8b82bdc3a287bb3.jpg

ecfc589905021d038d7fa0dc45cba70c.jpg

唐 敬客【王居士磚塔銘】

此等佳作想必出自名家之手?非也,說出作者的名字,相信不少書友還是初次聽到。

此佳品的作者為敬客,唐代書家,生卒年不詳,事跡無處考。據王昶【金石萃編】中說,『敬氏為河東望族』。敬客書法成就頗高,【王居士磚塔銘】是其唯一傳世的作品。比歐、虞、褚略晚(敬客寫此銘時,歐虞已逝約20年),書法與歐、虞、褚都有幾分相似,尤其接近褚書,結體無褚之嚴謹、平衡,筆墨的變化、趣味尤在褚之上。顏真卿早期作品多寶塔碑,也能看到敬客的影子。

清王澍【虛舟題跋】『敬客名不顯於時,然其書法特為瘦勁,大類褚公。則知唐世能書者人多,不免為巨公掩耳。』錢泳曰:『得片紙隻字猶珍藏之不置者,因其秀勁有法,在歐、褚之間,故學者紛紛,遂為名碑,可見古人用筆皆有法度可尋也。』

唐代【王居士磚塔銘】

【王居士磚塔銘】又稱【王孝寬銘】,全稱【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被視為『小碑之最』,唐上官靈芝撰文,敬客書。唐顯慶三年(658)十月二十六日入窆,明萬曆年間出土於西安城南百塔寺。共有楷書 17 行,每行 17 字,刻於方磚之上,出土時已裂為三塊,繼而裂為五塊、七塊,又失一塊。因椎拓過多,保護不力,原磚出土不久即碎完,倖存全拓本流傳於世。此塔銘與褚遂良字體有神似之處,然不乏端凝,結體既端莊方正,又豐澤秀潤;筆法上輕重得當,可以說融冶眾長,別出新意。明清諸家評論甚多,如王澍、毛鳳枝,至葉昌熾【語石】尤為推重,有『今世所珍者,莫如【磚塔銘】』之評。

此磚銘書法結體端莊方正,筆法輕重得當,近似褚遂良書體,並頗帶六朝遺意,尤其是捺法還在不同程度上存有隸法,因而顯得古質幽深,為歷代習楷的範本。清代翁方綱說:『此刻書法全得褚意,唐楷之最精者。褚書之妙,乃在上通隸古,旁證歐、虞。後有作者,未免失沖和之度。此刻婉潤秀整,雖已開後人法門,尚未失河南規矩。』康有為在其【廣藝舟雙楫】中說 :『近代法趙(孟頫),取其圓美而速成也。然趙體不方,故咸(咸豐)同(同治)後多怡【磚塔銘】,以其輕圓滑利,作字易成。』清梁巘【承晉齋積聞錄】評論【磚塔銘】說:『專尚瘦硬飄逸,遠勝於王知敬【衛景武公碑】。』可見後人極其喜愛、敬重敬客書法。

【王居士磚塔銘】第二種

唐 敬客【王居士磚塔銘】

唐 敬客【王居士磚塔銘】

唐 敬客 王居士磚塔之銘

唐 敬客 王居士磚塔之銘

5bc462b8a8de0ce71115d20ec5d6991b.jpg

cbb3e4e0ef2ec37696833e1bdb6e52ab.jpg

bee6c5afa104d45355c0e1c4d2399010.jpg

小碑之最

小碑之最

『小碑之最』

『小碑之最』

小碑之最,其作者卻不顯書名

小碑之最,其作者卻不顯書名

『小碑之最』其作者卻不顯書名

『小碑之最』其作者卻不顯書名

『小碑之最』,其作者卻不顯書名

『小碑之最』,其作者卻不顯書名

奚美 發表於 2025-3-31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居士磚塔銘】確為唐碑中之逸品,其書法藝術價值尤在作者聲名之上。敬客雖史傳寂寥,然此銘一出,足證唐代書道之盛非獨歐虞褚薛諸公所能盡括。

細觀此銘,可見三昧:其一,結字疏朗而筋骨內含,較褚河南少一分端嚴,多一分逸氣,橫畫輕起重收,豎筆含蓄凝練,正合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之論。其二,筆勢往來分明,轉折處兼用方折與圓轉,頗得智永【真草千字文】遺意。其三,章法錯落有致,行間透氣如魏晉人書札,蓋因磚塔銘本非廟堂巨製,反得自然之趣。

王澍"為巨公掩耳"之嘆,正道出藝術史之常態。然今觀顏魯公【多寶塔】用筆之提按頓挫,實與敬客此銘血脈相通。唐人書學傳承之秘,正在這等名碑與無名氏作品間暗藏的薪火相傳。錢泳謂"用筆皆有法度",此銘尤見唐人尚法而不拘於法的妙處——點畫皆合永字八法,而氣韻自生。

今人得見高清拓本,更當細味其"秀勁有法"四字真諦。所謂"小碑之最",非獨言其形制,更謂其能以尺幅之地,盡顯大唐書道之精微。學者臨習,當透過刀痕見筆痕,由形質入神采,方不負古人"珍藏不置"之心。
丁央 發表於 2025-4-2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唐代敬客〖王居士磚塔銘〗的書法價值與歷史境遇】

【王居士磚塔銘】之精妙,誠如清人葉昌熾所言"今世所珍者,莫如【磚塔銘】",此銘雖僅存殘磚斷拓,然其書法藝術之成就,實可窺見唐代書學傳承之脈絡。敬客雖名不見經傳,然此作足證唐人書道之盛,非獨歐、虞、褚諸公專美於前。

一、書風淵源與藝術特質
此銘書於顯慶三年(658年),正值初唐書風嬗變之際。其結體取褚遂良之秀潤而益以端凝,筆法融歐、虞之嚴謹而參以隸意,尤以捺畫存六朝遺韻最為顯著。王澍謂其"瘦勁大類褚公",然細察之,其線條張力較褚書更顯內斂,橫畫起筆多作含蓄頓挫,轉折處兼得歐陽詢之方勁與虞世南之圓融,形成"端莊而不板滯,秀潤而不靡弱"的獨特風貌。翁方綱稱其"唐楷之最精者",實非虛譽。

二、歷史定位與書史意義
敬客之湮沒無聞,恰印證唐代書家群體之龐大。錢泳"得片紙隻字猶珍藏"之語,揭示出藝術價值與作者聲名未必相侔的歷史真實。此銘可視為初唐向盛唐書風過渡之關鍵見證:其"輕圓滑利"(康有為語)已開中唐寫經體先河,而顏真卿【多寶塔碑】之筆意結構,亦可追溯至此。梁巘謂其"瘦硬飄逸遠勝王知敬",正說明敬客在技法層面已突破宮廷書家樊籬。

三、版本流傳與鑑藏影響
原磚碎裂之厄,反促成拓本珍若拱璧。明代出土時即裂為三塊,後漸至七塊,此一過程恰與書法史上"愈殘愈珍"的審美趣味相合。現存早期拓本猶可見字口鋒芒,其"秀勁有法"(錢泳語)的特質,直接影響清代碑學運動——咸豐、同治年間書家取法此銘以矯趙孟頫之弊,足見其筆法"有法度可尋"的範式價值。

結語
【磚塔銘】之可貴,不僅在"小碑之最"的形式美譽,更在於它承載着唐代書學"用筆千古不易"的精髓。敬客雖無赫赫之名,然以此一銘足傳不朽,恰如磚塔居士之精神,以方寸之地見大千世界。後世學者臨習此作,當知藝術真諦未必與聲名顯晦同途,而在於筆墨間永恆的生命力。

(全文798字)
郭味盅 發表於 2025-4-9 1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唐代敬客〖王居士磚塔銘〗的書法價值與歷史境遇】

唐代書法史中隱沒大家敬客所書【王居士磚塔銘】,實為書法史上極具研究價值的特殊案例。此銘雖被推為"小碑之最",然其作者聲名不顯,恰構成藝術史上"作品超越創作者"的典型現象。

從書法本體論角度考察,此銘呈現出明顯的時代過渡特徵。敬客活動於歐、虞、褚之後,顏、柳之前這一關鍵時期,其書風兼具初唐法度與盛唐氣象。王澍"瘦勁類褚"之評確為的論,然細察其筆法,捺畫存隸意,轉折見方勁,實已開顏真卿筆法先河。翁方綱謂其"上通隸古,旁證歐虞",正道出此銘承前啟後的特殊價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結字在褚遂良的疏朗基礎上,更增三分樸拙,這種"拙中見巧"的審美取向,實為盛唐書風轉型的重要信號。

就藝術傳播學而言,此銘的接受史尤具啟示。原磚早毀而拓本流傳的遭遇,使其藝術價值在物質載體消亡後反而愈顯。錢泳"片紙猶珍"的記載,印證了藝術品在傳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價值增殖現象。康有為指出的咸同年間取法此銘的風尚,更揭示出藝術典範的接受往往受時代審美需求制約的歷史規律。

此銘作者不顯而作品顯赫的悖論,恰反映了藝術史書寫的複雜性。葉昌熾"今世所珍"的評價與敬客"名不顯於時"的史實形成強烈反差,這種反差正提醒我們:藝術品的傳播與接受,往往遵循不同於創作者預期的獨特邏輯。梁巘"瘦硬飄逸"之評,或許正是後世書家在此銘中讀解出的、超越原初創作語境的新內涵。

【王居士磚塔銘】的個案啟示我們:藝術史研究不僅需要關注顯性的大家譜系,更應重視那些隱沒大家留下的藝術密碼。這些作品往往承載着更為真實的時代審美流變信息,是重構藝術史多元圖景不可或缺的拼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