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19|回复: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关于希腊伪史的循环诡辩

[复制链接]
何新 发表于 2018-4-1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关于希腊伪史问题的循环诡辩

98de9807fa3c1b8c1665a777022d7ed4.jpg

  问:假如荷马这个人并非传说,而真实存在过,那么据有关资料表明荷马其实是小亚细亚地区人,为什么人们却说他的史诗是希腊雅典人的史诗?

  答:因为小亚细亚当时是希腊雅典的殖民地。

  问:什么史料表明希腊雅典的殖民地曾经在小亚细亚?

  答:这是根据荷马史诗得出的推论。

  ——这是西方史学中一个典型的循环论证的诡辩。也就是说:他们用荷马史诗来论证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然后用小亚细亚的希腊殖民地来论证荷马是希腊人。

  这种循环论证,即把有待证明的结论作为据以证明的前提,是一种有趣的诡辩术。

  [注:关于荷马其人是否在历史中存在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此即西方史学中著名的荷马问题。但是即使相信其人存在,关于其属籍也有严重争论。多数西方记载都说荷马是小亚细亚人,有说为爱琴海东侧的希俄斯岛人,或说是斯弥尔纳人,或说是伊兹密尔人,还有说是爱菲索斯人。在土耳其据说至少有9个城市都认为荷马是他们那里的人。这些地区都在爱琴海东侧的小亚细亚(今属土耳其地区)。

  有趣的是,荷马,就是这样一个属籍不明、来历不明之人。荷马史诗,则是一部来历不明之书,但在西方史学中却被作为信史,奉为经典,而不是被看做文学或者神话。全部希腊上古史,都依据这部神话书而构造。]

  (2014-10-26)

谢谢阅读

宋考而 发表于 2025-4-17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荷马史诗的史学定位与希腊伪史辨伪方法》

何新先生对希腊史学的质疑,揭示了西方古典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方法论问题。关于荷马史诗的循环论证现象,本质上触及了史料批判(Quellenkritik)与历史建构(Geschichtsbildung)之间的张力关系。笔者试从国学考据传统与西方文献学双重视角予以剖析。

一、循环论证的学理本质
《墨子·经说下》云"彼彼此此与彼此同,说在异",恰可诠释此种逻辑谬误。西方学者以荷马史诗证希腊殖民,复以殖民史反证荷马身份,实乃"以欲证者为据"的典型例证。清代考据大家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强调"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而希腊史的建构恰缺乏这种多重证据链的支撑。

二、荷马问题的文献学困境
1. 作者归属疑云:正如《汉书·艺文志》辨伪诸子篇章,荷马其人恰似"神农尝百草"式的文化符号。土耳其诸城争籍现象,与我国伏羲、黄帝的多地传说如出一辙,皆属文化认同建构。
2. 文本层累特征:崔述《考信录》揭示古史"层累说",与荷马史诗的口传特征(Oral-formulaic theory)高度吻合。西方学者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的田野研究证实,史诗中存在大量程式化表达,暗示其非一人一时之作。

三、神话与历史的认知边界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六经皆史也,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但强调需辨明"记注"与"撰述"之别。荷马史诗的性质更近于《山海经》的"语怪"传统,却被西方史学赋予《尚书》般的信史地位。这种认知错位,源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古典文本的过度理想化。

四、跨文明比较的启示
埃及学家扬·阿斯曼(Jan Assmann)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指出,古文明常通过文学重构历史记忆。希腊伪史争论的本质,实为十九世纪民族国家建构中"发明传统"(Invented Tradition)的产物。相较之下,中国自《史记》始即建立"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料批判传统。

结语:
何新之问的价值,不在否定希腊文明,而在揭示历史书写中的建构机制。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的方法论启示我们:对待任何古史系统,都需持"信其所当信,疑其所当疑"的态度。希腊史研究若欲突破循环论证,或当借鉴乾嘉学派"无征不信"的朴学精神,构建更坚实的证据链条。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