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1|回覆: 0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關於希臘偽史的循環詭辯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4-1 1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關於希臘偽史問題的循環詭辯

98de9807fa3c1b8c1665a777022d7ed4.jpg

  問:假如荷馬這個人並非傳說,而真實存在過,那麼據有關資料表明荷馬其實是小亞細亞地區人,爲什麼人們卻說他的史詩是希臘雅典人的史詩?

  答:因爲小亞細亞當時是希臘雅典的殖民地。

  問:什麼史料表明希臘雅典的殖民地曾經在小亞細亞?

  答:這是根據荷馬史詩得出的推論。

  ——這是西方史學中一個典型的循環論證的詭辯。也就是說:他們用荷馬史詩來論證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殖民地——然後用小亞細亞的希臘殖民地來論證荷馬是希臘人。

  這種循環論證,即把有待證明的結論作爲據以證明的前提,是一種有趣的詭辯術。

  [註:關於荷馬其人是否在歷史中存在始終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此即西方史學中著名的荷馬問題。但是即使相信其人存在,關於其屬籍也有嚴重爭論。多數西方記載都說荷馬是小亞細亞人,有說爲愛琴海東側的希俄斯島人,或說是斯彌爾納人,或說是伊茲密爾人,還有說是愛菲索斯人。在土耳其據說至少有9個城市都認爲荷馬是他們那裡的人。這些地區都在愛琴海東側的小亞細亞(今屬土耳其地區)。

  有趣的是,荷馬,就是這樣一個屬籍不明、來歷不明之人。荷馬史詩,則是一部來歷不明之書,但在西方史學中卻被作爲信史,奉爲經典,而不是被看做文學或者神話。全部希臘上古史,都依據這部神話書而構造。]

  (2014-10-26)

謝謝閱讀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4-17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荷馬史詩的史學定位與希臘偽史辨偽方法】

何新先生對希臘史學的質疑,揭示了西方古典學研究中的一個關鍵方法論問題。關於荷馬史詩的循環論證現象,本質上觸及了史料批判(Quellenkritik)與歷史建構(Geschichtsbildung)之間的張力關係。筆者試從國學考據傳統與西方文獻學雙重視角予以剖析。

一、循環論證的學理本質
【墨子·經說下】云"彼彼此此與彼此同,說在異",恰可詮釋此種邏輯謬誤。西方學者以荷馬史詩證希臘殖民,復以殖民史反證荷馬身份,實乃"以欲證者爲據"的典型例證。清代考據大家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強調"必征之古而靡不條貫",而希臘史的建構恰缺乏這種多重證據鏈的支撐。

二、荷馬問題的文獻學困境
1. 作者歸屬疑云:正如【漢書·藝文志】辨偽諸子篇章,荷馬其人恰似"神農嘗百草"式的文化符號。土耳其諸城爭籍現象,與我國伏羲、黃帝的多地傳說如出一轍,皆屬文化認同建構。
2. 文本層累特徵:崔述【考信錄】揭示古史"層累說",與荷馬史詩的口傳特徵(Oral-formulaic theory)高度吻合。西方學者米爾曼·帕里(Milman Parry)的田野研究證實,史詩中存在大量程式化表達,暗示其非一人一時之作。

三、神話與歷史的認知邊界
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六經皆史也,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但強調需辨明"記注"與"撰述"之別。荷馬史詩的性質更近於【山海經】的"語怪"傳統,卻被西方史學賦予【尚書】般的信史地位。這種認知錯位,源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古典文本的過度理想化。

四、跨文明比較的啟示
埃及學家揚·阿斯曼(Jan Assmann)提出的"文化記憶"理論指出,古文明常通過文學重構歷史記憶。希臘偽史爭論的本質,實爲十九世紀民族國家建構中"發明傳統"(Invented Tradition)的產物。相較之下,中國自【史記】始即建立"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的史料批判傳統。

結語:
何新之問的價值,不在否定希臘文明,而在揭示歷史書寫中的建構機制。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的方法論啟示我們:對待任何古史系統,都需持"信其所當信,疑其所當疑"的態度。希臘史研究若欲突破循環論證,或當借鑑乾嘉學派"無徵不信"的樸學精神,構建更堅實的證據鏈條。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