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5|回覆: 1

[醫藥臨床] 烏頭細辛湯治療足跟痛

[複製鏈接]
張美英 發表於 2018-4-1 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足跟痛一證,臨床並非少見。口服藥效果不顯,以中藥外洗能達到活血、祛邪、止痛之效。患者往往活動受限,痛苦異常。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表現為跖筋膜纖維斷裂及修復過程,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附麗處骨質增生及壓痛,側位X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屬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因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便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治療上多用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祛風除濕、蠲痹通絡等法,運用得當,均可獲效。陳寶貴經臨床實踐,將祛寒、活血、止痛之自擬烏頭細辛湯用於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處方組成:川烏15克,細辛10克,威靈仙30克,冰片3克,草烏15克,川芎30克,透骨草30克。水煎外洗,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

方解:本方川烏、草烏、威靈仙祛寒;川芎、透骨草,活血;細辛、冰片,止痛。

加減:風邪重者可酌加防風、羌活等;寒邪重者可酌加附子、肉桂、小茴香等;濕邪重者可酌加蒼朮、薏苡仁等;瘀血重者可酌加丹參、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等。

方歌:烏頭細辛湯靈仙,川烏草烏與冰片,祛寒活血止疼痛,足跟疼痛洗浴痊。

驗案:患者楊某,女,42歲。患足跟痛月余,走路時疼痛尤甚,伴腰膝酸軟,疲乏無力,舌苔薄白,脈沉細。經X線檢查兩足跟骨未見異常。曾就診於骨科,予以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壓痛點注射醋酸強的松龍,加外用膏藥治療,效果不顯。今為求中醫治療來我院門診,陳寶貴診斷為風寒襲絡,予以自擬烏頭細辛湯加減:川烏15克,細辛10克,威靈仙30克,冰片3克(沖服),草烏15克,川芎30克,透骨草30克。14服。水煎洗之,每日1~2次,每次30分鐘。二診訴,疼痛減輕,繼取14劑,外洗,隨訪疼痛愈。(張美英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院陳寶貴工作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4-10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評議】烏頭細辛湯治療足跟痛之機理與臨證思辨

足跟痛作為骨傷科常見病症,其病機確如所述涉及肝腎虧虛、外邪侵襲及氣血瘀滯等多重因素。陳寶貴先生所擬烏頭細辛湯,實為融合經方精髓與臨床經驗之典範,其組方思路值得深入探討。

一、方劑配伍之精要
本方以"祛寒-活血-止痛"三法為綱,構建層次分明的治療體系:
1. 祛寒層面:川烏、草烏並用,取【金匱要略】烏頭湯之意,其辛熱之性可破沉寒痼冷。現代藥理證實,烏頭類生物鹼具有顯著抗炎鎮痛作用,但需嚴格掌握劑量與煎煮法。
2. 活血層面:川芎配伍透骨草,既取"血中氣藥"之行散特性,又借透骨草之透達筋骨效能,暗合【醫宗金鑒】"痹在筋骨,當用透達"之訓。
3. 止痛層面:細辛與冰片相須為用,前者溫通十二經,後者芳香透皮,形成"內通外透"之效。現代研究顯示此配伍可顯著提高局部藥物滲透率。

二、外治法的優勢思考
1. 藥效直達病所:足跟部角質層厚,口服藥物難以富集。外洗通過熱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藥物有效成分經皮吸收,避免首過效應。
2. 配伍安全性:川烏、草烏外用可降低毒性風險,但仍需注意:①煎煮時間不少於60分鐘;②皮膚破損禁用;③單次用量不超過30克。

三、辨證加減要點
原方加減法體現"三因制宜"原則:
風邪重者加防風、羌活,取"風藥勝濕"之理
寒甚加附子需注意:當先煎1小時,且不與半夏同用
濕重加薏苡仁時,建議生熟各半,兼顧利濕與健脾
瘀血用藥宜遵循"行而不破"原則,乳沒配伍比例以1:1為佳

四、臨證啟示
1. 診斷需明辨:本案X線未見骨刺而疼痛明顯,提示足跟痛與骨刺非必然相關,符合現代醫學"跖筋膜炎"病理特點。
2. 療程設定:外洗法見效時間多在7-14天,建議連續使用不少於2周,配合足弓支撐墊更佳。
3. 禁忌人群: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慎用;糖尿病足需警惕燙傷風險。

此方之妙,在於將【黃帝內經】"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理論與現代透皮技術相結合。然須強調:烏頭類藥物須由專業藥師炮製,外洗液溫度宜控制在40-45℃,且當配合足部功能鍛煉。醫者當謹記"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辨證精確方能獲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