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原文》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奋传》 《原典》 里语曰:“明镜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大王宜深以鲁王为戒,改易其行,战战兢兢,尽敬朝廷,如此则无求不得。若弃忘先帝法教,怀轻慢之心,臣下宁负大王,不敢负先帝遗诏,宁为大王所怨疾,岂敢忘尊主之威,而令诏敕不行于藩臣邪?此古今正义,大王所照知也。 《释义》 “里语”即“俚语”。“明镜所以昭形,古事所以知今”,这句话是中国古代的著名俚语,翻译过来是,照镜子是为了看清自己的容貌,研读历史是为了洞察当今的形势。 《三国志·吴书·孙奋传》中引用了这句话。孙奋是孙权的第五个儿子。在孙权去世后,他不服从转迁豫章郡的命令,而且多次行事不守法度。太傅诸葛恪上笺书劝谏孙奋,并引用这句俚语,提醒他以被赐死的鲁王孙霸(孙权第四子)为戒,反省自身,改变自己的行为,不可违背先王的遗训。 这句俚语受到广泛的认同,在古籍文献中屡屡出现。如《韩诗外传》卷五:“夫明镜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 照镜自省也成为古代贤良人士律己修身的方法和美德,如贾谊《新书》:“明监(同“鉴”,镜子)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大戴礼记·保傅》:“明镜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后汉书·冯异列传》也有:“明镜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古人很早就从镜子中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墨子·非攻》中引古谚云:“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韩非子·观行》称:“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唐太宗更是提出了著名的“三镜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揭示出照镜子与修身治国的关系。对此,白居易在《百炼镜》诗中赞曰:“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四海安危居掌内,百王治乱悬心中。乃知天子别有镜,不是扬州百炼铜。” 历史是一面镜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镜子”。2014年3月18日他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17年12月13日,在会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亲属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