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83|回覆: 1

[詩詞賞析] 【詩詞】閣夜——杜甫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4-2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閣夜

【唐】杜甫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

63fce89b96aed4f08071e38a3a424d90.jpg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注釋

陰陽: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霽(jì): 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

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星河:銀河,這裡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

戰伐:崔旰(gàn)之亂。

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臥龍:指諸葛亮。【蜀書·諸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躍馬:指公孫述。字子陽,扶風人。西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憑蜀地險要,自立為天子,號『白帝』。這裡用晉代左思【蜀都賦】中『公孫躍馬而稱帝』之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提到。這句是賢人和愚人終成黃土之意。

人事:指交遊。

音書:指親朋間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譯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時間就越來越短;漫天的雪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時,當地的駐軍已開始活動起來,號角聲起伏悲壯;倒映在三峽水中的星影搖曳不定。

戰亂的消息傳來,千家萬戶哭聲響徹四野;漁人、樵夫們在好幾個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諸葛亮和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無論是賢還是愚)都終歸黃土;我眼前的這點寂寥(指郊遊和親人間的慰藉)又算得了什麼呢。

賞析

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之意。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

開首二句點明時間。歲暮,指冬季;陰陽,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說明夜長晝短,使人覺得光陰荏苒,歲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剛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晝,詩人對着淒涼寒愴的夜景,不由感慨萬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寫出了夜中所聞所見。上句鼓角,指古代軍中用以報時和發號施令的鼓聲、號角聲。晴朗的夜空,鼓角聲分外響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時候,詩人憂愁難眠,那聲音更顯得悲壯感人。這就從側面烘托出夔州一帶也不太平,黎明前軍隊已在加緊活動。詩人用『鼓角』二字點示,再和『五更』、『聲悲壯』等詞語結合,兵革未息、戰爭頻仍的氣氛就自然地傳達出來了。下句說雨後天空無塵,天上銀河顯得格外澄澈,群星參差,映照峽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搖曳不定。景色是夠美的。前人讚揚此聯寫得『偉麗』。它的妙處在於:通過對句,詩人把他對時局的深切關懷和三峽夜深美景的欣賞,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詩句氣勢蒼涼恢廓,音調鏗鏘悅耳,辭采清麗奪目,『偉麗』中深蘊着詩人悲壯深沉的情懷。

『野哭』二句,寫拂曉前所聞。一聞戰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慟哭,哭聲傳徹四野,景象悽慘。夷歌,指四川境內少數民族的歌謠。夔州是民族雜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漁夫樵子不時在深夜傳來『夷歌』之聲。『數處』指不只一處。這兩句把偏遠的夔州的典型環境刻畫得很真實:『野哭』、『夷歌』,一個富有時代感,一個具有地方性。對這位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來說,這兩種聲音都使他倍感悲傷。

『臥龍』二句,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東南的白帝廟,而引出無限感慨。臥龍,指諸葛亮。躍馬,化用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句,意指公孫述在西漢末乘亂據蜀稱帝。杜甫曾屢次詠到他:『公孫初據險,躍馬意何長?』(【白帝城】)『勇略今何在?當年亦壯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黃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說,人事與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結尾二句,流露出詩人極為憂憤感傷的情緒。清代沈德潛說:『結言賢愚同盡,則目前人事,遠地音書,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詩別裁】)像諸葛亮、公孫述這樣的歷史人物,不論是賢是愚,都同歸於盡了。現實生活中,征戍、誅掠更造成廣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這點寂寥孤獨,根本算不了什麼。這話看似自遣之詞,實際上卻充分反映出詩人感情上的矛盾與苦惱。『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古柏行】)『英雄餘事業,衰邁久風塵。』(【上白帝城二首】)這些詩句正好傳達出詩中某些未盡之意。前人認為此詩『意中言外,愴然有無窮之思』,是頗有見地的。

此詩向來被譽為杜甫律詩中的典範性作品。詩人圍繞題目,從幾個重要側面抒寫夜宿西閣的所見所聞所感,從寒宵雪霽寫到五更鼓角,從天空星河寫到江上洪波,從山川形勝寫到戰亂人事,從當前現實寫到千年往跡。氣象雄闊,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應麟稱讚此詩:『氣象雄蓋宇宙,法律細入毫芒』,並說它是七言律詩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汪丹志 發表於 2025-4-16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杜甫【閣夜】中的時空壓縮與歷史虛無

杜甫【閣夜】一詩,歷來被視為夔州時期的代表作,其藝術造詣與思想深度皆達到老杜晚年詩藝的巔峰。此詩以"歲暮陰陽催短景"開篇,不僅點明物理時間的冬季特徵,更暗喻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節點。"催"字下得極重,將自然時序的流逝與歷史進程的不可逆轉雙重意蘊壓縮在單一意象中,這種時空疊印的手法正是杜甫晚年詩學的顯著特徵。

頷聯"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構成精妙的空間對位。鼓角聲屬於聽覺的時間意象,星河影則是視覺的空間意象,二者通過"動搖"這一動詞產生通感效應。更值得注意的是,"三峽"作為地理坐標,將個人體驗與宏大空間連接,而"星河"作為宇宙符號,又將這種連接提升至永恆層面。這種由近及遠、由實入虛的筆法,展現出杜甫晚年詩境的開闊與深邃。

頸聯"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突然轉入社會現實層面,形成強烈的今昔對比。"野哭"與"夷歌"的並置,暗示着文明與野蠻界限的模糊,而"戰伐"二字直指崔旰之亂這一具體歷史事件。杜甫在此處展現出驚人的歷史洞察力——他看到的不僅是地方叛亂,更是整個帝國秩序瓦解的徵兆。這種將具體事件提升至歷史哲學層面的能力,正是其"詩史"特質的核心所在。

尾聯"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完成了從時空體驗到歷史虛無的最終超越。諸葛亮與公孫述,一忠一逆,在歷史長河中皆歸塵土,這種認識既包含對歷史正義的懷疑,也暗含對當下處境的超脫。杜甫在此展現出超越儒家歷史觀的思維高度,而這種超越恰恰源於其深厚的儒家修養——只有真正深入傳統者,才能如此從容地超越傳統。

【閣夜】的藝術成就,在於它將個人寂寥、社會動盪與歷史虛無三個維度完美融合。杜甫通過精妙的意象並置和時空壓縮,構建出一個既具體又超越的詩意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個體的苦難獲得歷史深度,當下的動盪連接永恆思考。這種藝術境界,不僅代表唐詩的高度,更為後世文人樹立了處理現實與超越關係的典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