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這話雖然肯定不招人待見,但事實是,除了種群遺傳因素外,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咎由自取。 2007年,中日醫院楊文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組做了一次全國性調查,並將調查結果發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數高達9240萬。這個數字讓當時衛生部的官員很難接受,甚至有人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寫信質疑這個結果。 然而在楊教授公佈這個數字的15年前,因獲普立茲獎的科普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而出名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教授賈雷德·戴蒙德在【自然】雜誌上撰文說,『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糖尿病將引發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戴蒙德教授的這個預言在當時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都沒有引起重視。今天『戴蒙德預言』不幸被證實。 據2013年權威部門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佔總人口的50.1%。也就是說,不到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屬於糖尿病前期。根據這項開展於2010年的調查,我國糖尿病患病率超過美國(11.3%),患者人數達1.14億,超過印度,成為了名符其實的糖尿病第一大國。 1、『節儉基因』學說 196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尼爾首次提出『節儉基因』學說。他認為,人類祖先曾長期生活在食物匱乏中,生產力低下與人口過度繁殖導致饑荒頻發。因此,那些具有『節儉』適應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食物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來。而這些具有『節儉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進化的勝出者,卻在穩定富足的現代社會,因更易囤積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2、『荷蘭饑荒研究』 1998年,【柳葉刀】雜誌發表了糖尿病領域著名的『荷蘭饑荒研究』。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饑荒時在媽媽肚子裏挨餓出生的荷蘭人與之後一年食品供應正常時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後更易發胖,並伴有胰島素抵抗和餐後血糖升高。 3、我國的三年大饑荒等研究 『遭遇中國大饑荒的嬰幼兒成年糖尿病風險增加』,這個結論是2010年中國疾控中心的馬冠生等人得出的,同時發表在2010年的【糖尿病】雜誌上。 在中國,曾經被稱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幾何級化發展的趨勢。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經逐漸成為搶佔成年糖尿病『地盤』的主力。 細想中國糖友幼年化現象,一是也許和節儉基因有關,再者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國人肆意飲食不加節制的後果。 生活可口可樂化: 在祖父輩生活中沒有可口可樂等碳酸帶氣飲料的年代,溫飽也成問題,那個時候糖尿病三個字對於整個國人都是遙遠的事情。但今天,從嬰幼兒開始,解渴這件簡單的事情,有太多機會被可口可樂、雪碧等代替了我們原來『甜蜜的井水』。 等成年工作以後,不是快速以雞腿堡等各種快餐而解決,就是常常出入高檔酒店開會、吃飯,將滿桌的珍饈佳餚收入肚中。這樣的生活,誰都無法抵擋。『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久坐不動的一代: 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提升,帶給中國人的不但是飲食結構的改變,也是出行方式的改變。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普遍開始享受家庭小汽車帶來的舒適和便捷,不知不覺間,就給人體帶來了改變。 據統計,一位男性在擁有小汽車以後,體重將平均增加1.8公斤,達到肥胖標準的可能性將增加一倍,而中國的小胖子比例已經是幾十年前的好幾倍了。 工作環境加上交通工具的變化,令中國中產階級和白領階層的體力活動明顯減少,一個龐大的『久坐群體』的形成,是糖尿病廣泛流行、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的重要因素。 有調查顯示看電視這件再平常不過的生活,也和糖尿病的多發密切相關。哈佛大學著名的『護士健康研究項目』發現,每天看電視兩小時,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14%。分析認為,看電視是所有靜坐活動中健康風險最高的一種,原因可能是看電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很容易吃東西、喝飲料。 『在美國,是窮人得糖尿病的多;在中國,是富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大慶研究核心成員之一、中日醫院教授李光偉如此分析國人的糖尿病現象。但這裏的『富人』要打引號。美國的有錢人注意飲食健康,流行打理家務、去健身房鍛煉,把身體練得精瘦,得糖尿病的自然就少。 而經濟狀況較差的美國人為了省錢,吃便宜而高熱量的食品,也沒有錢去健身房鍛煉,所以大胖子多,得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也就多。中國的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富人,正好在享受着美國窮人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高發也就不言而喻了。 長此以往,中國人得糖尿病將是大勢所趨中國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你想像一下,如果這些人未來全都轉為糖尿病患者,那將會對中國的醫療體系帶來多大的衝擊?』糖尿病專家李光偉如此擔憂的說。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是糖尿病前期的另一半成人或早或晚也會成為糖尿病前期。成為糖尿病前期以後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干預,大多數都有轉變成糖尿病的風險。 中國的下一代呢?如果不改變目前肆意的飲食習慣、繼續久坐的生活方式,將會有更多的小胖子誕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將變成糖尿病大軍的一員。國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經和糖尿病的發生率高度切合,每一個中國人都有成為糖尿病的可能性。 對於糖尿病前期,世衛組織的診療指南並不推薦藥物干預。唯一能夠阻斷他們繼續演變成糖尿病的辦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預,也就是當一個人擁有充分的食品和充分的運動時間時,要學會吃和運動。 飲食治療糖尿病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一開始都很遵守原則,但是慢慢地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細節,使得血糖忽高忽低,影響患者的情緒和日常生活。在這裏列出若干容易被忽視的細節,只要患者稍加注意,降糖就會輕鬆很多。 一、堅持正確的進餐順序
糖尿病患者不能忽視正確的進餐順序,『先菜後飯,血糖減半;先飯後菜,血糖翻番』。按照蔬菜-主食-肉類-湯的順序進餐。吃飯時,可以先吃粗纖維的蔬菜,以增加飽腹感;主食應少稀多干,多吃一些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小米、窩頭等;糖尿病患者要儘量少攝入高油脂的食物,吃了一定量的主食後,攝入的肉類自然會相應的減少。湯最後喝,因為先喝湯很快就飽了,但是不久又會覺得餓,再去吃東西,這樣不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二、進餐宜細嚼慢咽
糖尿病患者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切記狼吞虎咽。食物在口腔反覆咀嚼時,可以刺激唾液的分泌。唾液中含有許多消化酶,有助於食物的消化。有實驗證明,粗嚼者比細嚼者要少吸收蛋白質13%、脂肪12%。人在進食5分鐘後,食慾才會下降。所以從降低食慾的角度來講,細嚼慢咽可以避免食物攝入過多。 三、選擇合適的烹飪方式
糖尿病人一般適合氽、燉、蒸、拌、煮等烹飪方式,一般用油量較少,有的可完全不用油,同樣能使食物味道鮮美。儘量少用煎、炸、紅燒、爆炒等耗油多的方法,也不宜採用糖醋、糖漬、拔絲和鹽醃、鹽浸等方式。 四、粗糧攝入要適量
粗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一定延緩餐後血糖升高、降脂、通便的功效。然而。如果進食粗糧過多,可導致一次性攝入大量不溶性膳食纖維,易造成早飽、腹脹、消化不良、甚至還可能影響下一餐的進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部分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科學的做法是粗細搭配,一般比例為粗糧1份搭配細糧3~4份。 怎樣才是最適合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恐怕沒人能給出100% 正確、且全面的答案。但有一點肯定沒錯,那就是規律、適當運動。 健步走作為一種「低成本高回報」的運動,無需專業裝備,只需一雙合腳的運動鞋,隨時都可以走起來。健步走的運動強度介於散步和跑步之間,所以非常適合糖友們。健步走需注意以下事項: 1. 有雙合適的鞋
長時間的行走會對腳跟造成極大的衝擊和壓力,因此一雙柔軟的、鞋底稍厚的運動鞋是必不可少的。 2. 開始先熱身
正式運動前適當的拉伸運動,也就是平時說的先原地活動活動胳膊和腿,或者最開始的10 分鐘適當走慢一點。這樣不太會因為突然開始運動,而造成傷害。 3. 目標心率判斷強度
目標心率 =(220-年齡)× 60%~80%。以50 歲為例,合適的運動後心率應該為 102~136 次/分。 4. 自我感覺判斷強度 在走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自我感覺來判斷運動強度。合適的運動量是自己感覺在鍛煉後有一點出汗,沒有明顯的肌肉酸痛,休息一晚上後第二天精力充沛。 5. 正確的姿勢
抬頭挺胸,使耳朵、肩膀和臀部在同一條垂直線上,這樣的姿勢呼吸也會變得更順暢。走的時候手臂前後自然擺起來,並儘量緊貼身體兩側。手肘自然彎曲,前後擺臂。 6. 步子不需要要太大 步伐邁得過大會增加關節損傷風險,對膝關節不好的人來說,會加重關節損傷。 7. 不要突然停下來
開頭慢一點,結束也要慢一點。最後的5~10 分鐘應逐漸地減慢速度,不要突然停止運動,讓心跳逐漸恢復到平靜狀態。 8. 有合併症的患者
若患有膝蓋、心腦血管等疾病,建議諮詢醫生後再制定詳細的運動計劃。堅持到底才是勝利。 運動貴在堅持。我們建議,每周總共至少運動兩個半小時,更好的是每天都能運動半小時。如果覺得一個人難以堅持下去,可以和家人或者糖友們一起去運動,畢竟規律運動對每個人都是有好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