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3|回覆: 2

[詩詞賞析] 【詩詞】寒食——韓翃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4-5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17cfdb3ca9e10f97455850ac1013e914.jpg

作者

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隨侯希逸回朝,閒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因而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

注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着皇家花園的柳枝。

夜色降臨,宮裡忙着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裡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裡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裡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着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高里永 發表於 2025-4-17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寒食】詩箋析:韓翃的政治隱喻與藝術匠心

韓翃此詩以寒食節為切入點,通過四句二十八字的精妙組合,既展現了唐代宮廷節俗的獨特風貌,又暗含對中唐政治生態的深刻諷喻。全詩以"飛花""御柳""輕煙"等意象構建出綺麗的視覺圖景,卻在溫婉筆觸中暗藏機鋒,堪稱大曆詩風中"微言大義"的典範之作。

一、時空結構的雙重意蘊
首聯"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以全景式筆法勾勒長安春色。"無處不"三字運用否定之否定句式,將飛花動態從物理空間升華為心理感受,與謝朓"江南佳麗地"的鋪陳手法異曲同工。值得注意的是,"御柳"意象的選擇頗具深意:柳枝在寒食節既是應景之物(【荊楚歲時記】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更是皇權恩賞的載體(【唐會要】記清明取榆柳火賜近臣)。詩人通過東風中傾斜的柳枝,暗喻恩寵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

二、燭煙意象的政治隱喻
頷聯"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化用東漢"五侯"典故(【後漢書·宦者傳】),表面寫節俗特權,實則劍指中唐宦官專權。德宗朝宦官掌樞要、典禁軍,恰似漢末單超等"五侯"故事。詩中"傳"字暗含權力遞嬗的流動性,"散"字則揭示恩寵的彌散性,與首聯"飛花""斜柳"形成意象呼應。這種以漢喻唐的筆法,實承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的批判傳統,卻更顯含蓄蘊藉。

三、藝術表現的辯證統一
此詩最見功力處在於諷刺與詩美的平衡。全詩無一字直斥時政,卻通過:
1. 色彩對照:白日飛花的明艷與暮夜燭煙的幽微
2. 空間對比:普城禁火的冷寂與五侯得燭的溫熱
3. 典實運用:表面寫節令賞賜,暗用宦官典故而形成"復調"效果

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評此詩"含蓄深遠",清人吳喬【圍爐詩話】更指出"唐之亡國,兆於宦官。此詩在德宗時已見端倪"。韓翃以進士出身久滯下僚,後竟因詩得官,恰證明此作在"主文譎諫"傳統中的成功——既維持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尺度,又完成了士人的政治表達。

要之,【寒食】一詩正如其末句輕煙,於裊裊升騰間將中唐的政治焦慮彌散在永恆的春日圖景中。這種"象外之象"的營造,正是大曆詩人對盛唐氣象的創造性轉化,也為後世政治詩提供了"諷而不露"的美學範式。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4-18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寒食】詩箋析——兼論韓翃的諷喻筆法

韓翃【寒食】一詩,歷來被視為大曆詩風清麗婉轉的代表作,然其深層意蘊實含政治諷喻之微旨。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寒食節俗為表,以宮廷恩寵為里,在看似平和的景物描摹中暗藏機鋒,可謂"婉而多諷"的典範。

一、意象經營的雙重性
首句"春城無處不飛花"以全景式筆法勾勒長安春色,"飛花"意象既實指柳絮楊花,亦暗喻皇恩流散之態。詩人特取"御柳"而非尋常巷陌之柳,已見政治隱喻:柳枝之"斜"非僅狀東風搖曳之態,更暗指恩寵偏斜之實。寒食本應"普天皆禁火",而"漢宮傳燭"之舉,卻使禮製成為特權之飾。五侯典出【漢書·元後傳】,韓翃明言漢事而暗指唐弊,中唐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等專權用事,正與漢末五侯遙相呼應。

二、時空結構的深意
前二句寫白晝之景,後二句摹夜間之事,形成時空對照。"日暮"二字尤具深意:既指自然時序之晚,亦隱喻政教衰微之象。傳燭過程以"傳""散"二字串聯,輕煙流動之態恰似特權之暗中傳遞。宋人【苕溪漁隱叢話】曾評此詩:"看似頌揚,實含譏刺",正點破其綿里藏針的特質。

三、歷史語境與詩學傳統
韓翃身處大曆年間,彼時宦官預政、方鎮割據已成積弊。詩人以寒食賜火之小事切入,實承【詩經】"主文而譎諫"傳統。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謂:"唐代賜火事,唯宦官得之,此詩寓意遠矣。"考【唐會要】載貞元四年寒食賜火記錄,恰證詩中諷喻非虛。

四、藝術表現的張力
此詩之妙,在於將尖銳批判寓於華美辭章。"飛花""輕煙"等語極盡婉麗,而"無處不""散入"等表述卻暗含普遍性指涉。這種"以樂景寫哀"的手法,較之直陳弊政更顯深刻。明人王世貞稱其"含毫邈然,諷喻在筆墨之外",誠為的評。

要之,韓翃此作非徒寫節令風物,實乃以詩史之筆揭中唐政治之痼疾。其價值不僅在於"大曆十才子"典型的清雅詩風,更在於延續了杜甫以降的知識分子批判精神。後世讀者若只賞其文辭之美而不察其微言大義,恐未盡得詩人本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