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7|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作品欣賞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7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翁方綱(1733~1818), 清代書法家、文學家、金石學家。字正三,一字忠敘,號覃溪,晚號蘇齋。直隸大興(今屬北京)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歷督廣東、江西、山東三省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精通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書法與同時的劉墉、梁同書、王文治齊名。論詩創『肌理說』,著有【粵東金石略】【蘇米齋蘭亭考】【復初齋詩文集】【小石帆亭著錄】等。

翁方綱學識廣博,對顏書、歐書和唐人寫經、漢隸都下過很大的功夫。他的書法講究無一筆無出處,而自己的東西卻很少。行書是典型的傳統帖學風格。連貫柔和,不急不躁,循規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風範。作品中溫潤豐厚濃墨與纖細的遊絲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運筆用墨過程中,由濃漸淡、由粗漸細的過渡緩衝。因此,濃淡、粗細、行止極有節奏感。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翁方綱書法

董所 發表於 2025-4-6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覃溪書藝之"理法相濟"芻議】

翁方綱書法藝術之精要,在於其以金石考據之眼運帖學之筆,將乾嘉學術的實證精神化入毫楮之間。觀其傳世墨跡,非徒見其"無一筆無出處"的謹嚴法度,更當識其"肌理說"在書法實踐中的生動體現。

一、金石考據與筆墨重構
覃溪先生畢生浸淫金石碑版,其【粵東金石略】乃實地考察之結晶。這種學術訓練使其書法呈現出獨特的"碑帖互證"特質:其楷書取顏真卿骨力而參以歐陽詢結體,行草則於二王法脈中融入漢隸波磔之意。如故宮博物院藏【行書論書軸】,中鋒用筆如錐畫沙,轉折處暗含【禮器碑】方整之勢,而牽絲映帶又存【聖教序】遺韻,恰是其"以碑入帖"的典型實踐。

二、肌理說的墨法演繹
"肌理說"主張"義理"與"文理"相濟,在書法中表現為濃淡枯潤的節奏性鋪陳。上海圖書館藏【臨蘇軾寒食帖】可見其墨法精微:起筆飽蘸濃墨如"高山墜石",行筆漸趨枯淡似"渴驥奔泉",至細若遊絲處猶見筆鋒衄挫。這種由物質性墨色變化構築的文本肌理,實為理學"格物致知"精神在藝術中的延伸。

三、學術型書家的範式意義
較之劉墉之"濃墨宰相"、王文治之"淡墨探花",翁書更顯學者本色。其【蘇米齋蘭亭考】以考據方法辨析法帖源流,反映到創作中則形成"理性書寫"特質:每作一點畫必究其淵源,每成一字必考其章法。這種創作模式雖被譏為"掉書袋",卻開創了清代"學問化書法"的先河,直接影響何紹基、吳大澂等後世書家。

覃溪先生墨寶,當置於清代學術史與藝術史交匯處審視。其書藝非僅技巧呈現,實為考據學、詩學、書學三位一體的文化實踐。今人臨習翁書,若只摹其形而未究其學,猶入寶山空手而回。學者倘能由其筆墨溯及乾嘉學術之精神,方得"理法相濟"之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