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15|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

[复制链接]
安鲁东 发表于 2018-4-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32357dcc13d7081edaa90ec1fb82306.jpg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1、目:具体的条目,与纲相对。

2、事:从事,照着去做。

重点解释

一、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言两事,一为克己,二是复礼。

“复礼”比较好理解,意为: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但“克己”理解起来,却很复杂。对克己不同的理解,亦成为儒学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

表面上,它可理解为:克制约束自己。但细究起来,它却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最浅的一层,约束自己外在的视听言动;其次,深的一层,克制自己内心的私欲;第三个层次,克除自己内心的私欲。

在宋之前,儒者对克己的理解,基本上不出第一、第二个层次,大致相当于荀子的“化性起伪”;至宋之后,务内儒学兴起,学者对克己的解释,逐渐深入到了第三个层次,强调一个“诚”字,由此将克己的内涵推上了一个新高度。

因此,对于本章所说的“克己复礼”,宋以前的注者,与宋明时期的注者,观点有明显的差异,例如:

皇侃《论语义疏》云:“克,犹约也;复,犹反也。言若能自约俭己身,返反于礼中,则为仁也。”

朱子《论语集注》:“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又引程子语:“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昔人有三解。

一解:一朝克己复礼,天下皆可归于我之仁心中。

钱穆《论语新解》言:“原义当谓:苟能一日克己复礼,即在此处,便见天下尽归入我之仁心中。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斯无傲慢;心存辞让,斯无伤害。对人无傲慢,无伤害,凡所接触,天下之大,将无往而不见其不归入于我心之仁矣。”

二解:只要君主克己复礼,天下即可归附其仁政。

邢昺《论语注疏》云:“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已复礼,则天下皆归此仁德之君也。”

三解:释“归”为:称许。全句意为:一朝做到克己复礼,天下之人都会用仁称许他。

刘宝楠《论语正义》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者,言己诚为仁,人必知之,故能归仁,己得成名也。”

上述第二、第三解,牵强不通,此处不采;钱穆先生之解较佳,但亦没有透彻其旨。

其实,本句语录触到了心学的本质。每个人都生活于外在的客观世界里,同时更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

人的主观世界,或阴或晴、或正或邪,皆来自人看待外部世界的角度与态度。一个人一旦决心求仁,他的主观世界将会逐渐仁化,朗朗气清,和煦温然。

人是否能得到一个美好的主观世界,在于他是否愿意求仁。故此,孔子说:“求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说:求仁为个人之事,关键在其意志,他人帮助不了,也阻碍不了。

试译:

1、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这便是仁。人一旦克己复礼,他的世界就会逐渐仁化。实现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答:“我虽愚笨,请允许照您的话去做。”

2、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这便是仁。一朝克己复礼,天下皆可归于我的仁心之中。实现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答:“我虽愚笨,也保证照您的话去做。”

疏解:

在孔子那里,心性之学虽已发端,却尚不明晰;因此,他与颜渊论仁,没法以言语细析,只能以心传心。

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并强调,求仁完全靠自助,他人帮助不了,也阻止不了;人一旦立志求仁,他的世界必将会逐渐仁化。

一般弟子听孔子这样没头没脑地讲,会把“克己”理解为浅层次的约束己身;但颜渊不同,他从孔子所说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理解到了克心的层次。

颜渊再问:“请问其目?”

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样的回答,在一般弟子听来,同样等于是说克外在之己,即: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以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但在颜渊听来,此四者不是简单的自我言行约束,而是需要“治心”,去除私欲的干扰,让自己的心性纯正起来,与天道相合,从而自然外化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非强迫自己、压抑自己,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当然,人在没有洗除内心的私欲之前,没法做到自然遵循礼;还是需要先以意志强迫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个问题,后来在王守仁那里,演化成了知、行之辩。

外迫自己尊礼,内修自己心性,是个相向而行的过程,相互可以促进,朱子所谓“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本章语录极为精奥,为原始儒学转入理学之关键,故宋儒特别推崇。朱子在《论语集注》中评论说:“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