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4|回复: 1

[诗词赏析] 《诗词》写情—唐.李益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4-1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情

《唐》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0af4fb170708c7d0fbe75a8fb37a9422.jpg

作者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注释

水纹珍簟(diàn):编织着水纹花样的珍贵竹席。

思悠悠:思绪很多。悠悠:漫长,遥远。“水纹”句写独宿无眠,回忆往事。

佳期:本指好时光,引申为男女约会的好时机。

“千里”句是说,由于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

译文

躺在精美的竹席上,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期待已久的一次与恋人的约会,在这个晚上也无法实现。

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明月下不下西楼。

赏析

李益这首《写情》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诗以“写情”为题,很像是写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诗人躺在花纹精细、珍贵华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原来期待已久的一次佳期约会告吹了。对方变心了,而且变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使人连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佳期”而言“千里”,可见是远地相期,盼望已久,机会难得。“休”而言“一夕”,见得吹得快,吹得彻底,吹得出人意外。而这又是刚刚发生的,正是诗人最痛苦的时刻,是“最难将息”的时候。夜深人静,想起这件事来,不禁失眠。一、二两句从因果关系来看是倒装句法,首句是果,次句是因。

这个令人痛苦的夜晚,偏偏却是一个风清月朗的良宵,良夜美景对心灰意懒的诗人说来,不过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观赏之心。不但今夜如此,从此以后,他再不会对良夜发生任何兴趣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月亮是月亮,自己是自己,从此两不相涉,对失恋的人来说,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已。

这首诗艺术特点是以美景衬哀情。在一般情况下,溶溶月色,灿灿星光能够引起人的美感。但是一个沉浸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起不了什么作用,有时反而更愁苦烦乱。此诗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用“良夜”“明月”来烘托和渲染愁情,孤独、怅惘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更深邃。

此诗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用虚拟的手法,来加强语气,突出人物形象,从而深化主题。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心情与外景的不协调,既是眼前情况的写照,更预设了今后的情景。“从此无心”四字表示决心之大,决心之大正见其痛苦之深,终生难忘。“任他”二字妙在既表现出诗人的心灰意懒,又描绘出主人公的任性、赌气的个性特点,逼真而且传神。这种虚拟的情景,没有借助任何字面勾勒,而是单刀直入,直接表达虚拟的境界,与一般虚拟手法相比,又别具一格。

龚秋 发表于 2025-4-12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益〈写情〉诗中的情感结构与悲剧美学探微》

李益这首七绝以高度凝练的笔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感崩塌体系。首句"水纹珍簟思悠悠"通过器物意象与心理状态的并置,形成唐代闺怨诗特有的"物-情"对应结构。水纹簟的波状纹理与思绪的绵延形成视觉与心理的双重隐喻,珍簟之贵反衬出孤独之深,这种"以贵写寂"的手法实为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诗风转变的典型特征。

次句"千里佳期一夕休"运用时空对撞的修辞策略,"千里"极言空间阻隔之巨,"一夕"强调时间突变之迅,二者形成的张力场精准呈现了情感幻灭的瞬间性。考李益生平,其边塞诗多含"万里""千仞"等壮语,而此处"千里"用于儿女私情,恰见大历诗人将边塞气象内化为情感强度的创作特点。

后联"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构成诗学上著名的"情感决绝体"。明月意象自谢庄《月赋》以来即承载着团圆寓意,诗人却以"任他"的冷漠姿态解构传统意象的象征系统。这种"否定式抒情"实为情感防御机制的诗化呈现,与鲍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故作旷达异曲同工。

全诗暗合"期待-破灭-异化"的三段式心理演变。值得注意的是,"良夜"与"明月"作为古典诗歌中最富积极意味的意象群,在此被彻底祛魅。这种"反诗意化"处理,比之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缠绵,更显决绝,比之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的佯狂,尤为沉痛。诗中"从此""任他"等绝对化表述,暴露出中唐士人在仕途与情爱双重失意下的存在困境。

此诗在艺术上实现了三个层面的突破:意象系统的反向运用、情感表达的悖论结构以及时间维度的突然断裂。这种将瞬间心理创伤扩展为永恒生命体验的创作方式,实为后世"苦语写情"一派之先声,其价值不仅在于情感表达的真挚,更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抒情范式——用完美的诗歌形式呈现破碎的情感现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