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3|回覆: 1

[醫藥臨床] 失音辨治驗案

[複製鏈接]
岳文超 發表於 2018-4-10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音,亦稱『喑』或『喑』,凡語聲嘶啞或語聲不出,統謂之失音。【黃帝內經】中詳細記載了人體的發聲器官是如何相互配合來發出聲音的。【靈樞·憂恚無言】說:『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也;會厭者,音聲之門戶也;口唇者,音聲之扇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懸雍垂者,聲音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也。』對於引起失音的病因,也有詳細論述,多從臟腑經絡角度出發,責之於肺腎肝心等髒。

外感侵襲,肺失宣降,會厭機竅不利,聲音嘶啞。如【靈樞·憂恚無言】說:『人卒然無音者,寒氣客於會厭,則厭不觸發,發不能下,至其開合不致,故無音。』

腎虛不能濡養於咽喉而致失音。如【素問·脈解】:『入中為喑者,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內奪而厥,而為喑俳,此腎虛也。』

心脈虛不能榮養而為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心脈……澀甚為喑』及【素問·脈解】『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

肝氣鬱結或逆亂致喑。【素問·大奇論】:『肝脈騖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及【靈樞·憂恚無言】『人之卒然憂恚言而無音。』

由此可見多個臟器均可致失音,但是現代醫家多局限於風寒襲肺,宣降不利導致喑啞失音的認識,臨證多用麻黃、杏仁、枇杷葉、荊芥、防風、桔梗等辛散宣肺之藥,雖常有佳效,也不盡然。今舉一病例如下:

王某,男,67歲。2017年3月25日初診。突發失音1月余。1月前雪天受寒後突發失音,聲音沙啞,咽中不利,偶咳有痰,出汗不多,口略干不苦。抽煙史4餘年。舌淡紅,苔白膩。脈不詳。方藥:麻黃3克,杏仁10克,防風3克,桔梗10克,生甘草5克,訶子6克,法半夏12克,厚朴8克,蒼朮10克。3服,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017年6月10日二診:服前藥略好轉。身有汗,仍聲啞,痰減少。細詢病史為下雪天與人爭執後得之。舌淡紅苔白,左寸沉。方藥柴胡10克,赤芍10克,枳殼10克,香附10克,杏仁10克,川芎10克,桔梗6克,生甘草6克,白芷10克,菖蒲10克,細辛3克。4服,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半年後隨訪,服藥4劑大效,後又自服上方4劑鞏固。

本案病人乃寒冬雪天突發失音,故思其感受風寒的因素必然存在,筆者以辛溫散寒兼以化痰利咽治之,以為必效。3月後複診稱略有好轉,仍聲啞較重,而痰已不多,自非痰阻;身有汗意,無惡寒,可知表亦無邪。詳細詢問病史方說出雪天與人爭執後得病,當為肝鬱氣滯,內氣鬱閉,恰逢外寒侵襲,內滯外閉,氣機壅塞,咽喉不利,以至於聲音難出。後表寒隨服藥而去,而內里郁滯不解,咽喉機栝難復,故仍沙啞嚴重。以柴胡疏肝散加白芷、菖蒲、細辛等開竅之藥治之,果大效。可見中醫治病必須細究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名家理論經驗方雖可借鑑,不可流於僵化。且【黃帝內經】中早已記載肝氣鬱滯可以導致失音,故學習中醫必須從經典入手,方不至於偏頗。(岳文超 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4-10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失音辨治驗案闡微

失音一證,自古辨治首重臟腑經絡。【內經】明言"會厭為音聲之門戶""肝脈騖暴為喑",已示病機非獨在肺。今觀此案,初診拘於"風寒襲肺"之常法,投辛溫宣散而效微,後轉從肝鬱論治方獲顯效,正合【素問】"憂恚無音"之旨,足見辨證貴在圓機活法。

一、肝鬱致喑之機理
患者雪天爭執後發病,左寸脈沉,顯系情志拂逆,肝氣怫鬱。【靈樞·本神】謂"肝藏魂",驚恚擾動魂舍,則氣機逆亂,上壅音竅。肝脈"循喉嚨之後",其氣上貫頏顙,郁而不伸則喉竅窒塞,此非外寒束表可比。二診方取四逆散疏肝解郁為君,佐菖蒲、細辛通竅,川芎、香附行氣活血,恰中"木郁達之"之的。

二、表里虛實之辨誤
初診見惡寒失音,徑用麻黃、蒼朮,實犯"虛虛實實"之戒。患者年近七旬,雖有表證卻汗出不徹,痰少聲啞持續,已露本虛標實之象。【景岳全書】強調:"喑啞之病,當知虛實。實者其病在標,虛者其病在本。"本案肝鬱為本,寒襲為標,首診未察"爭後得病"之因,遂致藥效不彰。

三、古今治法之通變
古法論喑,有"金實不鳴""金破不鳴"之辨,然【臨證指南醫案】更增"木火犯肺"一途。今人治失音多執麻杏,而本案以柴胡劑收功,正合丹溪"氣有餘便是火,火郁發之"之理。尤妙在佐以細辛、白芷,既解殘留寒邪,又助諸藥上行音竅,深得"火郁則發之"三昧。

結語
此案警示後學:失音之治,當遵【內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訓。肝鬱致喑者,疏泄即是開音;情志為患者,調氣勝於逐邪。若囿於"肺主聲"之說,不究七情內傷,猶按圖索驥,豈能盡愈諸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