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1|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临帖和自己创作是两回事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13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郭名高临〖好太王碑〗片段

意临才是书法创作的桥梁

文:郭名高

研习书法,离不开揣摩古人经典碑帖。临帖与创作犹如桥的两端,你在这边,它在那边。不是你掌握了这边的风景,那头的世界就是你的。其间,需要桥梁来勾连。而意临则是二者的红娘。

意临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

书法理论有其阶段性,临帖亦如此。在红娘出现之前,在桥梁搭建之初,首先是自我选择和完善。碑帖资源丰富,创作风格有别,选择至关紧要。学篆隶,其审美体系与钻研楷书不同;钟情二王行草,与碑帖结合者必然有别。桥之二端,其内在联系显而易见。方向既定,就需要从古人那里汲取营养,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读帖、临摹是最为有效的方式。此阶段谓之实临,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建立法度体系,对笔法、结体、章法乃至墨法、节奏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二是提高笔下的表现力,使眼手尽量相合。如果要将这个阶段做个比喻,似跟着师傅学习木匠活,锯、刨、凿、推,安、刮、雕、刷,然后组装成一件完整的家什。这是师傅心目中的样式,你跟着克隆一件,又一件。由最初手生、活粗,进而刨、凿、雕、刷得心应手,这个过程,技有所熟,法有所知,但并不代表能做出师傅之外的家具式样。常有人叹息:我临帖尚可,要抄一首诗,或写幅对联,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字帖里有的字写出来还行,没有的,便恶俗不堪。

多年前,练武的小子与同学打了一架,结果自己鼻青脸肿地回来。旁观者甚是惊讶,问:『你学过武术,套路打得行云流水,怎么会输呢?』孩子啜泣地说:『小胖不按套路来嘛!我以为他会弹腿攻击我的裤裆,就下蹲劈掌去格挡。他偏用重拳,直捣我的面门!哼哼,哎呀,别动么,疼!』

a236fef2852da4774194ced8172a91e2.jpg

于右任作品

事实上,套路没有错,师傅没有错,是自己错了。当我们关注点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必然无暇思考深层次的法理,需要举一反三才行。那么,创作需要具备哪方面的能力呢?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兵无常阵,字无定形,临阵决机,将书审势,权谋妙算,务在万全。』以于右任先生这幅对联为例,我们可以写看出:字有大小、纵横、正敧、收放之别,墨有轻重、枯湿之异,线有刚柔、粗细变化,用笔或方圆、或徐疾,而其所有,皆服务于整体,因章法而鲜活。譬如,同为左右结构,或收或放、或纵或横、或刚或柔,不使雷同。书写只有兼顾上下左右,使其协调乃佳。绝非熟练了碑帖中字,就拥有了字模,储存起来任尔差遣。也就是说,优秀的书法作品,其表达方式都是动态的,因势赋形,因时变换。临习碑帖,就是从中掌握此类运用法则。

依上例来讲,克隆师傅的手艺只是阶段性目标,想自立门户,当明法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部件可以拆整为零,改其形而见精义,变其理而得神髓,心中有相,化零为整,不出其旨,不捣前辙乃妙。

具体来讲,要架起临摹与创作的桥梁,需要分步骤去训练:首先,在结体上力求准确,于笔法上有所积累,也就是说,实临是意临的前提;继而,强化节奏。孙过庭〖书谱〗有言:『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这是一对辩证关系,强调书写快慢及墨法上的变化。而字的节奏涉及线条内的快慢顿挫,笔画间起伏变化,以及字与字之间的徐疾。在临习过程中,有意强化进而熟练成书写本能,即有益于此后的创作;墨法在宋以前小字作品中表现单一,求黑亮、润泽。及至米芾,开始用枯笔。明末清初,墨法上有了一次大的革命,尤其是王铎,大胆运用涨墨,黏并笔画,使点、线、面形成一种三元对比,再于枯湿浓淡上多有关照,使虚实、快慢以及墨彩上更加丰富,其节奏愈发强烈,给人震人心魄的感觉。

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某家碑帖,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拘泥于表象,应该对既有成果多些借鉴、运用。影响墨法表现的因素有速度、笔毫、纸张。行笔平和则润,运笔飞掣易枯;笔锋长、蓄墨佳者多润,锋短、毫健者常枯;纸细易润,纸粗则枯。生宣多枯润,熟纸少变化。枯笔最难,一在迅捷熟练,二在少墨而能聚锋。润枯易就,苍润难得。若求质量,当在快慢、用水和笔法上多讲究。前文所及执笔捻管,即益于调锋、绞转,使线条中段与起止乃至转折处更有看头。关注节奏而无损笔法结体,是实临的延伸和过度。

再要深入,当于笔法上多些思考。尤其碑版,常因刻工、材质以及岁月剥蚀,使其与书写之初有着极大的差异,尤其在刚柔、虚实、笔墨层次上,其精微消失殆尽。若对之亦步亦趋,多有缘木求鱼之嫌。此际,当在墨迹帖学中汲取营养。作品要经得起品味,离不开技法上的丰富。二元对立而共存,是辩证的,亦是多样的。以隶书〖好太王碑〗为例,在笔法上可就刚柔、方圆、虚实以及起止运行多些思考和探索。这时,人的主体意识有所强化,但还依托于既有的结体与章法。

d24c0c89558093f45596227433b19e28.jpg

事实上,笔法影响结体,字法又因章法而变化。当我们对某家某碑有所熟知,其结字方式必了然于胸,依其法而衍变,或主次颠倒,或错落置换,或由平正而错落,或因错落而生平正,收放、正敧、穿插、移位,但本此碑法度,谓之深入其中。如此,方可灵学活用,便于创作。

书法之美既在笔墨本身,又不能忽视全局构成,即对章法的把握。对同字异形的反复探索,就是对书法整体表达元素的锤炼过程。

f6241350702d73729a95c9a22300d74b.jpg

当然,同字异形的表达手段是多样的。就图2、图3而言,笔者着重从结体、笔法、墨法、空间、字势和节奏方面予以实践和探索。不能尽述,但撷书理之一二罢了。

最后,要强调一点,书法理论有其阶段性,意临依赖相应的积累,读错了理论或对自身定位不准确,都是十分有害的。

ba5b1001c3052a6d9c8d72b2f592fdbb.jpg

郭名高

郭名高,1978年出生于昭陵,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西安惠安中学教师,鄠邑区『三名工程』第二届名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青年书协副秘书长,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墨池"学院书法导师。在〖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教育报〗〖西安晚报〗〖教师报〗〖陕西日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理论文章及散文400余篇,出版〖郭名高书法散文选〗、隶书论文集〖心仪秦汉〗各一部,策划『当代隶书名家解读』、『当代隶书中坚批评榜』等大型学术活动,并撰书系列评论文章,在书坛引起广泛关注。

附:如何出帖?

出帖就是走出法帖,塑造自我风格。学书的必经之路是临帖,当你熟临法帖、把握了法帖特点,能够运用自如、自由书写并具备了一定的功力后,再进一步向前走就是走出法帖,努力塑自己的书法风格。这一步路,对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但又是最难的,很多人花去数年、数十年,甚至倾其一生临习法帖,以至写某家法帖达到乱真的程度,但依然笼罩在某家、某帖的影子下,没能形成自己的面目。

出帖是一个学书者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要走好这一步,应注意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广泛取舍,有机融合

广泛不是泛滥,而是在心中要有个大致的范围,在学习、研究中逐步探索、形成自己的风格。比如你是学王羲之的,当楷书临习熟练后不妨临习王的行书、草书,临习一下张芝、颜鲁公的草书,从中寻找一些规律出来。因为王羲之学的是张芝,颜鲁公学的是王羲之,可谓一脉相承。在学王的路子上王铎是一个极好的样板,不妨作以研究借鉴。王铎一生都在吃『二王』法帖,到老不弃,虽无精良的版本作参照,但他凭借过人的天赋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王铎花的工夫着重在〖圣教序〗上,〖兰亭序〗相对少些,在创作上显现出来的痕迹也较少,确切点说,他是以〖圣教序〗写〖兰亭序〗,他所临写的〖兰亭序〗或者手札、或者小幅作品,都是用〖圣教序〗笔法。

王铎临〖兰亭序〗

王铎临〖兰亭序〗

图/王铎临〖兰亭序〗

依我见,王铎之所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圣教序〗上,是因为〖圣教序〗毕竟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下,集王字集出来而刻于石、相对接近原作的缘故,而〖兰亭序〗只不过是唐人的几种摹本,压根看不到原生态的样式。王铎书风的形成,是以集王字〖圣教序〗为基本,又学习并糅合了颜、米、黄的书法而形成的。如果把这些成分划个比例,大约是王羲之占六分,颜真卿占二分,米、黄各占一分。他抽取了颜字的气势雄浑、大气磅礴以变『二王』的秀逸为厚重,借鉴了些米芾风樯阵马的用笔方法以增加自己创作的苍茫有力,又吸收了黄庭坚在字势间的分割方法,打破绝对平衡状态,将某个字的笔画伸长到另一字的空白处,加上字的大小,欹侧和开合等多种变化,更显得神鬼莫测。

从王铎的出帖出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他所学所临所用,多是『二王』一脉,颜真卿、米芾皆是学王而出的;他的聪明之处在于,研究并改变了极力开张的黄庭坚草书用笔,又不限于一帖、一笔、糅合运用,从而塑造出清初以来最大成功者的王铎书风。

59e7c6c8429da4089e704806c5ac8994.jpg

二、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

借鉴不是照搬,糅合不是杂用,变化不是拼凑,要在细微处多加研究。我前一段时间看见一个人(名字记不得了),他学弘一法师,作品一看就是弘一的基底,不同的是,他一改弘一法师的圆笔为方笔,将字形稍加调整,从而形成似弘一又非弘一、既显空灵又见率意的风格,颇为有趣。抑或这是他一时风格,以后不知如何再变,但在几千年后的当今书法创作中,能有如此的小聪明式变化亦难能可贵。而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所谓的风格,或是篆书一字、隶书几字,或是行书几字、草书几字、甚至楷书几字,活像萝卜、甜米、韭菜、苦瓜、大葱段一碟子盛来,不知是个什么味道的菜。篆书与隶书相距较近,明清以来有不少书家将此二者糅合一起,不乏成功的先例,但如果在此中再加上行、楷、草书、恐怕就不成体统了。

d76fe59d2d216b3094b790dc786fc8a7.jpg

三、要注意变化

有人写汉简,一味地强调长垂,满纸马尾巴;有人写行草,到处是长竖,左右都在一个地方用同一笔势或同样线条,而且写法一样;在一篇作品中,同一个字的写法都一模一样等等,都是不够成熟的表现,是理解肤浅的结果。所以要有变化,一篇作品中,长笔画不宜多,偶尔一两处足矣。且记在左右同一位置上皆写同样的笔画、表现同样的笔势,『并笔』者『病笔』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