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4|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臨帖和自己創作是兩回事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13 08: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郭名高臨【好太王碑】片段

意臨才是書法創作的橋樑

文:郭名高

研習書法,離不開揣摩古人經典碑帖。臨帖與創作猶如橋的兩端,你在這邊,它在那邊。不是你掌握了這邊的風景,那頭的世界就是你的。其間,需要橋樑來勾連。而意臨則是二者的紅娘。

意臨不是開始,更不是結束。

書法理論有其階段性,臨帖亦如此。在紅娘出現之前,在橋樑搭建之初,首先是自我選擇和完善。碑帖資源豐富,創作風格有別,選擇至關緊要。學篆隸,其審美體系與鑽研楷書不同;鍾情二王行草,與碑帖結合者必然有別。橋之二端,其內在聯繫顯而易見。方向既定,就需要從古人那裏汲取營養,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而讀帖、臨摹是最為有效的方式。此階段謂之實臨,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建立法度體系,對筆法、結體、章法乃至墨法、節奏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和把握;二是提高筆下的表現力,使眼手儘量相合。如果要將這個階段做個比喻,似跟着師傅學習木匠活,鋸、刨、鑿、推,安、刮、雕、刷,然後組裝成一件完整的家什。這是師傅心目中的樣式,你跟着克隆一件,又一件。由最初手生、活粗,進而刨、鑿、雕、刷得心應手,這個過程,技有所熟,法有所知,但並不代表能做出師傅之外的家具式樣。常有人嘆息:我臨帖尚可,要抄一首詩,或寫幅對聯,就不是那麼回事兒;字帖裏有的字寫出來還行,沒有的,便惡俗不堪。

多年前,練武的小子與同學打了一架,結果自己鼻青臉腫地回來。旁觀者甚是驚訝,問:『你學過武術,套路打得行雲流水,怎麼會輸呢?』孩子啜泣地說:『小胖不按套路來嘛!我以為他會彈腿攻擊我的褲襠,就下蹲劈掌去格擋。他偏用重拳,直搗我的面門!哼哼,哎呀,別動麼,疼!』

a236fef2852da4774194ced8172a91e2.jpg

于右任作品

事實上,套路沒有錯,師傅沒有錯,是自己錯了。當我們關注點停留在表面功夫上,必然無暇思考深層次的法理,需要舉一反三才行。那麼,創作需要具備哪方面的能力呢?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說:『兵無常陣,字無定形,臨陣決機,將書審勢,權謀妙算,務在萬全。』以于右任先生這幅對聯為例,我們可以寫看出:字有大小、縱橫、正敧、收放之別,墨有輕重、枯濕之異,線有剛柔、粗細變化,用筆或方圓、或徐疾,而其所有,皆服務於整體,因章法而鮮活。譬如,同為左右結構,或收或放、或縱或橫、或剛或柔,不使雷同。書寫只有兼顧上下左右,使其協調乃佳。絕非熟練了碑帖中字,就擁有了字模,儲存起來任爾差遣。也就是說,優秀的書法作品,其表達方式都是動態的,因勢賦形,因時變換。臨習碑帖,就是從中掌握此類運用法則。

依上例來講,克隆師傅的手藝只是階段性目標,想自立門戶,當明法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部件可以拆整為零,改其形而見精義,變其理而得神髓,心中有相,化零為整,不出其旨,不搗前轍乃妙。

具體來講,要架起臨摹與創作的橋樑,需要分步驟去訓練:首先,在結體上力求準確,於筆法上有所積累,也就是說,實臨是意臨的前提;繼而,強化節奏。孫過庭【書譜】有言:『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這是一對辯證關係,強調書寫快慢及墨法上的變化。而字的節奏涉及線條內的快慢頓挫,筆畫間起伏變化,以及字與字之間的徐疾。在臨習過程中,有意強化進而熟練成書寫本能,即有益於此後的創作;墨法在宋以前小字作品中表現單一,求黑亮、潤澤。及至米芾,開始用枯筆。明末清初,墨法上有了一次大的革命,尤其是王鐸,大膽運用漲墨,黏並筆畫,使點、線、面形成一種三元對比,再於枯濕濃淡上多有關照,使虛實、快慢以及墨彩上更加豐富,其節奏愈發強烈,給人震人心魄的感覺。

也就是說,我們學習某家碑帖,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拘泥於表象,應該對既有成果多些借鑑、運用。影響墨法表現的因素有速度、筆毫、紙張。行筆平和則潤,運筆飛掣易枯;筆鋒長、蓄墨佳者多潤,鋒短、毫健者常枯;紙細易潤,紙粗則枯。生宣多枯潤,熟紙少變化。枯筆最難,一在迅捷熟練,二在少墨而能聚鋒。潤枯易就,蒼潤難得。若求質量,當在快慢、用水和筆法上多講究。前文所及執筆捻管,即益於調鋒、絞轉,使線條中段與起止乃至轉折處更有看頭。關注節奏而無損筆法結體,是實臨的延伸和過度。

再要深入,當於筆法上多些思考。尤其碑版,常因刻工、材質以及歲月剝蝕,使其與書寫之初有着極大的差異,尤其在剛柔、虛實、筆墨層次上,其精微消失殆盡。若對之亦步亦趨,多有緣木求魚之嫌。此際,當在墨跡帖學中汲取營養。作品要經得起品味,離不開技法上的豐富。二元對立而共存,是辯證的,亦是多樣的。以隸書【好太王碑】為例,在筆法上可就剛柔、方圓、虛實以及起止運行多些思考和探索。這時,人的主體意識有所強化,但還依託於既有的結體與章法。

d24c0c89558093f45596227433b19e28.jpg

事實上,筆法影響結體,字法又因章法而變化。當我們對某家某碑有所熟知,其結字方式必瞭然於胸,依其法而衍變,或主次顛倒,或錯落置換,或由平正而錯落,或因錯落而生平正,收放、正敧、穿插、移位,但本此碑法度,謂之深入其中。如此,方可靈學活用,便於創作。

書法之美既在筆墨本身,又不能忽視全局構成,即對章法的把握。對同字異形的反覆探索,就是對書法整體表達元素的錘鍊過程。

f6241350702d73729a95c9a22300d74b.jpg

當然,同字異形的表達手段是多樣的。就圖2、圖3而言,筆者着重從結體、筆法、墨法、空間、字勢和節奏方面予以實踐和探索。不能盡述,但擷書理之一二罷了。

最後,要強調一點,書法理論有其階段性,意臨依賴相應的積累,讀錯了理論或對自身定位不準確,都是十分有害的。

ba5b1001c3052a6d9c8d72b2f592fdbb.jpg

郭名高

郭名高,1978年出生於昭陵,渭南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西安惠安中學教師,鄠邑區『三名工程』第二屆名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青年書協學術委員會委員,西安市青年書協副秘書長,河北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墨池"學院書法導師。在【書法報】【書法導報】【美術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教育報】【西安晚報】【教師報】【陝西日報】等專業報刊發表理論文章及散文400餘篇,出版【郭名高書法散文選】、隸書論文集【心儀秦漢】各一部,策劃『當代隸書名家解讀』、『當代隸書中堅批評榜』等大型學術活動,並撰書系列評論文章,在書壇引起廣泛關注。

附:如何出帖?

出帖就是走出法帖,塑造自我風格。學書的必經之路是臨帖,當你熟臨法帖、把握了法帖特點,能夠運用自如、自由書寫並具備了一定的功力後,再進一步向前走就是走出法帖,努力塑自己的書法風格。這一步路,對每一個人都十分重要,但又是最難的,很多人花去數年、數十年,甚至傾其一生臨習法帖,以至寫某家法帖達到亂真的程度,但依然籠罩在某家、某帖的影子下,沒能形成自己的面目。

出帖是一個學書者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要走好這一步,應注意把握好以下三點:

一、廣泛取捨,有機融合

廣泛不是泛濫,而是在心中要有個大致的範圍,在學習、研究中逐步探索、形成自己的風格。比如你是學王羲之的,當楷書臨習熟練後不妨臨習王的行書、草書,臨習一下張芝、顏魯公的草書,從中尋找一些規律出來。因為王羲之學的是張芝,顏魯公學的是王羲之,可謂一脈相承。在學王的路子上王鐸是一個極好的樣板,不妨作以研究借鑑。王鐸一生都在吃『二王』法帖,到老不棄,雖無精良的版本作參照,但他憑藉過人的天賦達到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王鐸花的工夫着重在【聖教序】上,【蘭亭序】相對少些,在創作上顯現出來的痕跡也較少,確切點說,他是以【聖教序】寫【蘭亭序】,他所臨寫的【蘭亭序】或者手札、或者小幅作品,都是用【聖教序】筆法。

王鐸臨【蘭亭序】

王鐸臨【蘭亭序】

圖/王鐸臨【蘭亭序】

依我見,王鐸之所以把主要精力花在【聖教序】上,是因為【聖教序】畢竟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倡導下,集王字集出來而刻於石、相對接近原作的緣故,而【蘭亭序】只不過是唐人的幾種摹本,壓根看不到原生態的樣式。王鐸書風的形成,是以集王字【聖教序】為基本,又學習並糅合了顏、米、黃的書法而形成的。如果把這些成分劃個比例,大約是王羲之佔六分,顏真卿佔二分,米、黃各佔一分。他抽取了顏字的氣勢雄渾、大氣磅礴以變『二王』的秀逸為厚重,借鑑了些米芾風檣陣馬的用筆方法以增加自己創作的蒼茫有力,又吸收了黃庭堅在字勢間的分割方法,打破絕對平衡狀態,將某個字的筆畫伸長到另一字的空白處,加上字的大小,欹側和開合等多種變化,更顯得神鬼莫測。

從王鐸的出帖出風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他所學所臨所用,多是『二王』一脈,顏真卿、米芾皆是學王而出的;他的聰明之處在於,研究並改變了極力開張的黃庭堅草書用筆,又不限於一帖、一筆、糅合運用,從而塑造出清初以來最大成功者的王鐸書風。

59e7c6c8429da4089e704806c5ac8994.jpg

二、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

借鑑不是照搬,糅合不是雜用,變化不是拼湊,要在細微處多加研究。我前一段時間看見一個人(名字記不得了),他學弘一法師,作品一看就是弘一的基底,不同的是,他一改弘一法師的圓筆為方筆,將字形稍加調整,從而形成似弘一又非弘一、既顯空靈又見率意的風格,頗為有趣。抑或這是他一時風格,以後不知如何再變,但在幾千年後的當今書法創作中,能有如此的小聰明式變化亦難能可貴。而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所謂的風格,或是篆書一字、隸書幾字,或是行書幾字、草書幾字、甚至楷書幾字,活像蘿蔔、甜米、韭菜、苦瓜、大蔥段一碟子盛來,不知是個什麼味道的菜。篆書與隸書相距較近,明清以來有不少書家將此二者糅合一起,不乏成功的先例,但如果在此中再加上行、楷、草書、恐怕就不成體統了。

d76fe59d2d216b3094b790dc786fc8a7.jpg

三、要注意變化

有人寫漢簡,一味地強調長垂,滿紙馬尾巴;有人寫行草,到處是長豎,左右都在一個地方用同一筆勢或同樣線條,而且寫法一樣;在一篇作品中,同一個字的寫法都一模一樣等等,都是不夠成熟的表現,是理解膚淺的結果。所以要有變化,一篇作品中,長筆畫不宜多,偶爾一兩處足矣。且記在左右同一位置上皆寫同樣的筆畫、表現同樣的筆勢,『並筆』者『病筆』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