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3|回复: 0

[三国探微] 子午谷之谋到底能不能成功,成功率不高就不试了吗?

[复制链接]
桓大司马 发表于 2018-4-13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能否成功,历来也是聚讼纷纷的话题。本文从魏延的性格、汉中地区长时段的地理变迁、魏蜀交战的战略大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与邓艾偷渡阴平对照,得出“虽成功率不大但已是唯一机会”的结论。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被诸葛亮否决,除了战略上的因素外,个性上的不和也应该是重要原因。《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反,马岱斩”的情节为人所熟知,诸葛亮也认为魏延有反骨,因而对其十分防范和歧视。

但揆诸历史,诸葛亮说的魏延的这个反骨,对应的应该是武将独立思考的能力。

武将一旦喜欢独立思考,他就有他自己的判断,对上面下来的命令,就不一定有绝对的服从,而自己的判断对于执行层的武将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习惯,很可能会影响决策层的全盘部署,魏延的不幸都是因为这一点。

蜀汉名将魏文长

蜀汉名将魏文长

蜀汉名将魏文长

关于魏延之死,《三国演义》基本上是照搬《三国志》的记载,只是罗贯中先生进行以一些修饰和加工,人物的对话更为生动,文学性更强。

当时是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临死安排魏延断后,大军撤回蜀中。当时诸葛亮就感觉魏延有可能不服从这一命令,告诉身边人,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别管他,其他人撤回来。

费祎去魏延的军营传命令,魏延果然不打算服从安排听指挥。他跟费祎说:“丞相死了是死了,该发送发送,但没必要撤军啊,我还能带兵打败魏军,现在杨仪掌管所有军队的调动,我能听他的吗?”

费祎为人机灵,一听魏延这口风,就知道他不可能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行事。费祎骗魏延说要回去跟杨仪说,让杨仪把兵权都给魏延,他就跑了。回到那边一说,大伙就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大军撤回去,把魏延扔那儿不管了。

魏延一看就急了,带着兵先撤下来,断了主力部队的归路。然后魏延和杨仪都上书中央,告对方的状,说对方造反。

刘禅把蒋琬、董允这批人找来商量,大伙都保杨仪,觉得是魏延的问题。那边商量着,这边魏延也没闲着,带兵就进攻杨仪,跟自己人动上手了。但杨仪派出大将何平对着那边的士兵喊话,要团结不要分裂。结果魏延的士兵一听,全都不打,各自散去了。魏延没辙,带着自己的儿子跑了,最后被马岱追上砍了脑袋。

《演义》中魏延的幽默死法

《演义》中魏延的幽默死法

《演义》中魏延的幽默死法

结果后来后主一调查,发现魏延没有造反的意思,就是和杨仪有矛盾,两个人一直不对付,诸葛亮一死,他们就闹内讧,造反是没有的。

这就是魏延之死的整个过程,很多人为魏延翻案的依据就是后来的调查结果显示魏延并没有造反,而且杨仪这个人为人也不怎么样。

魏延的脑袋送来之后,杨仪踩着人头说:“孙子,你还闹杂吗?”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而且后来杨仪不服蒋琬接替诸葛亮,认为应该是自己接班,就跟费祎念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诸葛丞相死的时候我就带着兵投降魏国呢。”

结果费祎往上一汇报(费祎也有意思,他总告密,谁还都愿意跟他聊心里话),杨仪贬官为民。然后杨仪还不老实,造谣传谣,捏造举报信,想搞掉蒋琬,结果蒋琬没搞掉,他被抓了,最后自杀。

说魏延冤的依据就是这两个,一是他确实没造反,二是他的对头是个小人,但魏延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

他是没造反,但是他先是自以为是,不服从上级的命令。你毕竟是执行层,执行是第一位的。要是谁都觉得决策层命令不对,自己就不执行,那这个集团就乱套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都惦着主事,就离完蛋不远了。

魏延就是这个问题,你独立思考可以,但向前一步,付诸行动就错了。而且魏延不但自己不服从命令,还主动挑起内讧,先向自己人进攻,这就是犯罪了,而且绝对是死罪,所以魏延后面的结局并不冤。

无论杨仪为人怎么样,在这件事情上他没有什么问题,最多就是后来对魏延人头的态度有点过头而已。

所以我的结论就是,魏延确实没造反,但是死的也确实不冤。

正因为魏延喜欢独立思考,所以有了子午谷之谋,但被诸葛亮否决。除了性格与诸葛亮龃龉外,这个奇谋生效的可能性是不是不高,诸葛亮才没有兴趣?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这个子午谷之谋不是《三国演义》的杜撰,在《三国志》上面就有记载。在魏延的传记当中,原文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汉中谷道示意图

汉中谷道示意图

汉中谷道示意图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魏延跟着诸葛亮出兵,都惦着让诸葛亮给他拨一万人马,他和诸葛亮分兵前进,分进合击,两军在潼关会师。就像韩信当初那样,但诸葛亮从来都不听他这个。魏延认为诸葛亮胆小,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发挥出来。

您看,这里面没提子午谷,哪提的?《三国志注》引用《魏略》的记载,说当时魏国镇守长安的是夏侯楙,魏国的驸马。魏延觉得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让诸葛亮分给他五千精兵,带着五千人的口粮,沿着秦岭向东前进,到了子午谷折而向北,十天之内可以到长安。

魏延觉得夏侯楙这小子听说自己杀到长安,肯定直接就吓跑了,他就拿下长安了,然后和诸葛亮会师,这是对《三国志》子午谷之谋的补充说明,《三国演义》里基本上原文照搬了《三国志注》的记载。

前面说了,千百年来,关于子午谷之谋到底可不可行的争论就没有断过,最近这些年,随着网络等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这种讨论就越来越激烈了,我也想谈谈我的看法。

要说子午谷之谋,先要说说《三国志》记载的魏延的这段话当中所谓的“韩信故事”,这个说的就是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当然,其实当年韩信暗度陈仓是有的,明修栈道则是元朝戏剧家编的戏文。虽然也是出奇制胜,但韩信当年是派灌婴沿着祁山道做佯动,吸引了对面章邯的注意,然后韩信亲率大军出陈仓道,奇袭成功,平定三秦,将关中地区拿到手中。

魏延的子午谷之谋也是要效仿韩信,把诸葛亮出祁山的大军就当作是当年灌婴的部队,自己这五千或者说一万的部队就当作当年韩信出陈仓的军队,要的也是出奇制胜的效果。

先说魏延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孙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出奇制胜,而且诸葛亮六出祁山确实也是缺少出奇制胜的手段,导致劳而无功。

不过魏延说要效仿韩信故事,而韩信暗渡陈仓据魏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四百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

特别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是,韩信的时代,汉水流过整个汉中地区,河道宽,水深,大船可以通行。在当时,水路运输比旱路运输要快捷很多,有了汉水作为保障,韩信运兵运粮的效率很高,保证了部队的机动性和后勤补给的充足。

但在西汉初期,汉中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的后果是汉水断流,变成了不同流向的两条河流,不再贯通汉中全境,而且河道和水深都差了很多,大船已经没有办法通行,水路运输彻底没指望了。

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时期,蜀汉的军队的调动和后勤补给只能走旱路,效率反而低于四百年前。这也是诸葛亮进军速度比较慢,魏军布防比较从容的原因。

武都大地震改变了中国西部的军事地理

武都大地震改变了中国西部的军事地理

武都大地震改变了中国西部的军事地理

再来说说魏延的思路。

魏延说要效仿韩信故事,其实他没有办法完全效仿韩信。因为在韩信的暗度陈仓当中,灌婴率领的佯动部队其实是一支偏师,主力是韩信率领的出陈仓道奇袭的部队。

而魏延正相反,主力在诸葛亮那里,魏延率领的则是一支小部队。可以说韩信是声东击西,魏延是轻兵偷袭,这个是不一样的。

魏延这样的小部队偷袭,他是远离大后方,机动作战,没有后勤补给的支撑,打的就只能是一个出其不意,利用敌人一开始毫无准备的短暂慌乱,达到战术目的。

魏延认为自己会成功的依据就是觉得这个夏侯楙纨绔子弟,绣花枕头,他的部队一到长安城下,就能把那小子吓跑,他轻而易举地接管长安城。

这有没有可能,真有,但这种可能性非常脆弱,一个是虽然夏侯楙不是久经沙场的名将,但不能保证魏延一来,他就真跟兔子附体似的,万一他选择坚守,或者万一他身边有个明白人一劝,夏侯楙又听劝,坚守长安,那就轮到魏延傻眼了。

因为长安虽然在三国时期有些破败,但毕竟做过大汉二百年的都城,城防坚固,魏延这五千到一万人为了行动方便,必然是轻身减负,大型的工程工具带不过来,所以不可能依靠强攻的方式打下长安。

也就是说一旦对方不吃吓唬,魏延就死定了。而且这个时候魏延已经深入敌境,对方反应过来后重兵合围,魏延的兵就全都填进去了。

那么如果诸葛亮放心,给魏延主力部队让他执行奇袭计划,而诸葛亮心甘情愿地率偏师佯攻,完全照搬韩信的战术行不行?绝对不行。

前面说了,地理环境变了,陈仓道不支持大部队快速移动了,所以魏延如果率领大部队出击,他的速度上不去,很快就得让对方发现,他们还没出子午谷就得让人家卡在那儿动不了。

而且大部队需要的辎重补给也多,同样由于地理原因,没办法保证后勤供应,所以魏延没办法率领大部队出征,达不到奇袭效果。所以说如果魏延带那五千到一万人还有一些成功的可能的话,那如果带大部队,就是百分之百死定了。

这么看来,魏延率领小部队奇袭的思路是根据实际出发,但成功的可能性有,但是非常低,而“诸葛一生唯谨慎”,以诸葛亮的性格不会采取这么冒险的策略。

不过以当时魏蜀两国的形势来看,不冒险,四平八稳地出击,蜀国一点胜利的机会都没有,这个在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过程当中已经被证明了。

所以其实魏延的办法也是唯一胜利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小的可怜,完全就是在赌,而且他们手里的筹码很少,就这一把,输了就彻底完蛋。

所以,我对魏延子午谷之谋的看法是,十有八九成功不了,但没有办法,蜀汉胜利的希望只能在那剩下的一两成当中,诸葛亮选择不赌,就等于彻底放弃了胜利的希望。

而在三国后期,还就有一个赌成功的例子,就是邓艾偷渡阴平。

当时魏国进军灭蜀,姜维卡住剑门天险,魏军进不来。邓艾率领小部队从悬崖峭壁上轱辘下去,险之又险,但成功插到蜀军后方。

邓艾偷渡的阴平险道

邓艾偷渡的阴平险道

邓艾偷渡的阴平险道

而且他们一下来就看见当年诸葛亮在这设立的一个军营,就防着这手呢。如果不是后来荒废了,蜀军就在这儿等着他们下来,就跟堵着洞抓耗子一样,就都把他们收拾了,不用费劲,这是一险。

然后到了绵竹,碰上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镇守,这位诸葛大公子好像不是他爸爸的儿子,一点诸葛亮的真传都没得到。

其实这会儿他只要守住城池,魏军这支小部队根本攻不进去,而且缺乏补给,直接就困死在这儿。结果诸葛瞻选择了邓艾最愿意看到的方式,带着兵出来打,这几乎是邓艾唯一可能胜利的模式,诸葛瞻真配合。

然后到了成都城下,如果刘禅没那么轻易投降,选择继续抵抗的话,邓艾这支小部队还是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这么看,邓艾成功的概率不比魏延高,同样是九死一生,结果他敢赌,运气又够好,得到了那“一生”,取得成功。

当然,他能成功不代表魏延也能成功,只要赌出去,骰子扔下去,就不是你能决定的了,很大程度上只能听天由命。

文/王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