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之謀能否成功,歷來也是聚訟紛紛的話題。本文從魏延的性格、漢中地區長時段的地理變遷、魏蜀交戰的戰略大勢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並與鄧艾偷渡陰平對照,得出『雖成功率不大但已是唯一機會』的結論。 魏延的子午谷之謀被諸葛亮否決,除了戰略上的因素外,個性上的不和也應該是重要原因。【三國演義】中的『魏延反,馬岱斬』的情節為人所熟知,諸葛亮也認為魏延有反骨,因而對其十分防範和歧視。 但揆諸歷史,諸葛亮說的魏延的這個反骨,對應的應該是武將獨立思考的能力。 武將一旦喜歡獨立思考,他就有他自己的判斷,對上面下來的命令,就不一定有絕對的服從,而自己的判斷對於執行層的武將來說,並不是什麼好習慣,很可能會影響決策層的全盤部署,魏延的不幸都是因為這一點。
蜀漢名將魏文長
蜀漢名將魏文長 關於魏延之死,【三國演義】基本上是照搬【三國志】的記載,只是羅貫中先生進行以一些修飾和加工,人物的對話更為生動,文學性更強。 當時是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他臨死安排魏延斷後,大軍撤回蜀中。當時諸葛亮就感覺魏延有可能不服從這一命令,告訴身邊人,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別管他,其他人撤回來。 費禕去魏延的軍營傳命令,魏延果然不打算服從安排聽指揮。他跟費禕說:『丞相死了是死了,該發送發送,但沒必要撤軍啊,我還能帶兵打敗魏軍,現在楊儀掌管所有軍隊的調動,我能聽他的嗎?』 費禕為人機靈,一聽魏延這口風,就知道他不可能按照諸葛亮的安排行事。費禕騙魏延說要回去跟楊儀說,讓楊儀把兵權都給魏延,他就跑了。回到那邊一說,大夥就按照諸葛亮的遺命,大軍撤回去,把魏延扔那兒不管了。 魏延一看就急了,帶着兵先撤下來,斷了主力部隊的歸路。然後魏延和楊儀都上書中央,告對方的狀,說對方造反。 劉禪把蔣琬、董允這批人找來商量,大夥都保楊儀,覺得是魏延的問題。那邊商量着,這邊魏延也沒閒着,帶兵就進攻楊儀,跟自己人動上手了。但楊儀派出大將何平對着那邊的士兵喊話,要團結不要分裂。結果魏延的士兵一聽,全都不打,各自散去了。魏延沒轍,帶着自己的兒子跑了,最後被馬岱追上砍了腦袋。
【演義】中魏延的幽默死法
【演義】中魏延的幽默死法 結果後來後主一調查,發現魏延沒有造反的意思,就是和楊儀有矛盾,兩個人一直不對付,諸葛亮一死,他們就鬧內訌,造反是沒有的。 這就是魏延之死的整個過程,很多人為魏延翻案的依據就是後來的調查結果顯示魏延並沒有造反,而且楊儀這個人為人也不怎麼樣。 魏延的腦袋送來之後,楊儀踩着人頭說:『孫子,你還鬧雜嗎?』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而且後來楊儀不服蔣琬接替諸葛亮,認為應該是自己接班,就跟費禕念叨,『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在諸葛丞相死的時候我就帶着兵投降魏國呢。』 結果費禕往上一匯報(費禕也有意思,他總告密,誰還都願意跟他聊心裡話),楊儀貶官為民。然後楊儀還不老實,造謠傳謠,捏造舉報信,想搞掉蔣琬,結果蔣琬沒搞掉,他被抓了,最後自殺。 說魏延冤的依據就是這兩個,一是他確實沒造反,二是他的對頭是個小人,但魏延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他是沒造反,但是他先是自以為是,不服從上級的命令。你畢竟是執行層,執行是第一位的。要是誰都覺得決策層命令不對,自己就不執行,那這個集團就亂套了。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都惦着主事,就離完蛋不遠了。 魏延就是這個問題,你獨立思考可以,但向前一步,付諸行動就錯了。而且魏延不但自己不服從命令,還主動挑起內訌,先向自己人進攻,這就是犯罪了,而且絕對是死罪,所以魏延後面的結局並不冤。 無論楊儀為人怎麼樣,在這件事情上他沒有什麼問題,最多就是後來對魏延人頭的態度有點過頭而已。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魏延確實沒造反,但是死的也確實不冤。 正因為魏延喜歡獨立思考,所以有了子午谷之謀,但被諸葛亮否決。除了性格與諸葛亮齟齬外,這個奇謀生效的可能性是不是不高,諸葛亮才沒有興趣?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這個子午谷之謀不是【三國演義】的杜撰,在【三國志】上面就有記載。在魏延的傳記當中,原文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漢中谷道示意圖
漢中谷道示意圖 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魏延跟着諸葛亮出兵,都惦着讓諸葛亮給他撥一萬人馬,他和諸葛亮分兵前進,分進合擊,兩軍在潼關會師。就像韓信當初那樣,但諸葛亮從來都不聽他這個。魏延認為諸葛亮膽小,覺得自己的才能沒有發揮出來。 您看,這裡面沒提子午谷,哪提的?【三國志注】引用【魏略】的記載,說當時魏國鎮守長安的是夏侯楙,魏國的駙馬。魏延覺得這個人沒什麼本事,就讓諸葛亮分給他五千精兵,帶着五千人的口糧,沿着秦嶺向東前進,到了子午谷折而向北,十天之內可以到長安。 魏延覺得夏侯楙這小子聽說自己殺到長安,肯定直接就嚇跑了,他就拿下長安了,然後和諸葛亮會師,這是對【三國志】子午谷之謀的補充說明,【三國演義》裡基本上原文照搬了【三國志注】的記載。 前面說了,千百年來,關於子午谷之謀到底可不可行的爭論就沒有斷過,最近這些年,隨着網絡等自媒體的不斷發展,這種討論就越來越激烈了,我也想談談我的看法。 要說子午谷之謀,先要說說【三國志】記載的魏延的這段話當中所謂的『韓信故事』,這個說的就是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當然,其實當年韓信暗度陳倉是有的,明修棧道則是元朝戲劇家編的戲文。雖然也是出奇制勝,但韓信當年是派灌嬰沿着祁山道做佯動,吸引了對面章邯的注意,然後韓信親率大軍出陳倉道,奇襲成功,平定三秦,將關中地區拿到手中。 魏延的子午谷之謀也是要效仿韓信,把諸葛亮出祁山的大軍就當作是當年灌嬰的部隊,自己這五千或者說一萬的部隊就當作當年韓信出陳倉的軍隊,要的也是出奇制勝的效果。 先說魏延這個思路是沒有問題的,【孫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勝。』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出奇制勝,而且諸葛亮六出祁山確實也是缺少出奇制勝的手段,導致勞而無功。 不過魏延說要效仿韓信故事,而韓信暗渡陳倉據魏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四百年,很多事情發生了變化。 特別有一個重大的變化是,韓信的時代,漢水流過整個漢中地區,河道寬,水深,大船可以通行。在當時,水路運輸比旱路運輸要快捷很多,有了漢水作為保障,韓信運兵運糧的效率很高,保證了部隊的機動性和後勤補給的充足。 但在西漢初期,漢中發生了一次地震,這次地震的後果是漢水斷流,變成了不同流向的兩條河流,不再貫通漢中全境,而且河道和水深都差了很多,大船已經沒有辦法通行,水路運輸徹底沒指望了。 因為這個原因,三國時期,蜀漢的軍隊的調動和後勤補給只能走旱路,效率反而低於四百年前。這也是諸葛亮進軍速度比較慢,魏軍布防比較從容的原因。
武都大地震改變了中國西部的軍事地理
武都大地震改變了中國西部的軍事地理 再來說說魏延的思路。 魏延說要效仿韓信故事,其實他沒有辦法完全效仿韓信。因為在韓信的暗度陳倉當中,灌嬰率領的佯動部隊其實是一支偏師,主力是韓信率領的出陳倉道奇襲的部隊。 而魏延正相反,主力在諸葛亮那裡,魏延率領的則是一支小部隊。可以說韓信是聲東擊西,魏延是輕兵偷襲,這個是不一樣的。 魏延這樣的小部隊偷襲,他是遠離大後方,機動作戰,沒有後勤補給的支撐,打的就只能是一個出其不意,利用敵人一開始毫無準備的短暫慌亂,達到戰術目的。 魏延認為自己會成功的依據就是覺得這個夏侯楙紈絝子弟,繡花枕頭,他的部隊一到長安城下,就能把那小子嚇跑,他輕而易舉地接管長安城。 這有沒有可能,真有,但這種可能性非常脆弱,一個是雖然夏侯楙不是久經沙場的名將,但不能保證魏延一來,他就真跟兔子附體似的,萬一他選擇堅守,或者萬一他身邊有個明白人一勸,夏侯楙又聽勸,堅守長安,那就輪到魏延傻眼了。 因為長安雖然在三國時期有些破敗,但畢竟做過大漢二百年的都城,城防堅固,魏延這五千到一萬人為了行動方便,必然是輕身減負,大型的工程工具帶不過來,所以不可能依靠強攻的方式打下長安。 也就是說一旦對方不吃嚇唬,魏延就死定了。而且這個時候魏延已經深入敵境,對方反應過來後重兵合圍,魏延的兵就全都填進去了。 那麼如果諸葛亮放心,給魏延主力部隊讓他執行奇襲計劃,而諸葛亮心甘情願地率偏師佯攻,完全照搬韓信的戰術行不行?絕對不行。 前面說了,地理環境變了,陳倉道不支持大部隊快速移動了,所以魏延如果率領大部隊出擊,他的速度上不去,很快就得讓對方發現,他們還沒出子午谷就得讓人家卡在那兒動不了。 而且大部隊需要的輜重補給也多,同樣由於地理原因,沒辦法保證後勤供應,所以魏延沒辦法率領大部隊出征,達不到奇襲效果。所以說如果魏延帶那五千到一萬人還有一些成功的可能的話,那如果帶大部隊,就是百分之百死定了。 這麼看來,魏延率領小部隊奇襲的思路是根據實際出發,但成功的可能性有,但是非常低,而『諸葛一生唯謹慎』,以諸葛亮的性格不會採取這麼冒險的策略。 不過以當時魏蜀兩國的形勢來看,不冒險,四平八穩地出擊,蜀國一點勝利的機會都沒有,這個在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的過程當中已經被證明了。 所以其實魏延的辦法也是唯一勝利的可能,但這種可能性小的可憐,完全就是在賭,而且他們手裡的籌碼很少,就這一把,輸了就徹底完蛋。 所以,我對魏延子午谷之謀的看法是,十有八九成功不了,但沒有辦法,蜀漢勝利的希望只能在那剩下的一兩成當中,諸葛亮選擇不賭,就等於徹底放棄了勝利的希望。 而在三國後期,還就有一個賭成功的例子,就是鄧艾偷渡陰平。 當時魏國進軍滅蜀,姜維卡住劍門天險,魏軍進不來。鄧艾率領小部隊從懸崖峭壁上軲轆下去,險之又險,但成功插到蜀軍後方。
鄧艾偷渡的陰平險道
鄧艾偷渡的陰平險道 而且他們一下來就看見當年諸葛亮在這設立的一個軍營,就防着這手呢。如果不是後來荒廢了,蜀軍就在這兒等着他們下來,就跟堵着洞抓耗子一樣,就都把他們收拾了,不用費勁,這是一險。 然後到了綿竹,碰上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鎮守,這位諸葛大公子好像不是他爸爸的兒子,一點諸葛亮的真傳都沒得到。 其實這會兒他只要守住城池,魏軍這支小部隊根本攻不進去,而且缺乏補給,直接就困死在這兒。結果諸葛瞻選擇了鄧艾最願意看到的方式,帶着兵出來打,這幾乎是鄧艾唯一可能勝利的模式,諸葛瞻真配合。 然後到了成都城下,如果劉禪沒那麼輕易投降,選擇繼續抵抗的話,鄧艾這支小部隊還是死無葬身之地。所以這麼看,鄧艾成功的概率不比魏延高,同樣是九死一生,結果他敢賭,運氣又夠好,得到了那『一生』,取得成功。 當然,他能成功不代表魏延也能成功,只要賭出去,骰子扔下去,就不是你能決定的了,很大程度上只能聽天由命。 文/王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