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3|回复: 0

[诗词赏析] 《诗词》夜下征虏亭—李白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4-15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夜下征虏亭

《唐》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夜下征虏亭

夜下征虏亭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此诗题下原注:”《丹阳记》:亭是太安中征虏将军谢安所立,因以为名。“据《晋书·谢安传》等史料,谢安从未有过征虏将军的封号,这里“谢安”应是“谢石”之误。

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jiá):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

江火:江上的渔火。

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译文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赏析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龙圭 发表于 2025-4-3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夜下征虏亭》诗境蠡测

李太白此诗,诚盛唐绝句之典范。二十字间,光影交织,动静相宜,其造境之妙,足见"诗仙"手段。

首句"船下广陵去",以动态起笔。"下"字极妙,既写舟行顺流之势,又暗含时空推移。次句"月明征虏亭"忽作静观,月光为古亭披上银纱,使东晋旧迹顿生空明之致。两句一俯一仰,舟移亭静,已见经营位置之匠心。

三、四句尤见比兴之工。"山花如绣颊"化静为动,以少女胭颊喻山花,非仅状其色艳,更赋予灵性。考唐人确有"红妆春骑"(周密《武林旧事》)之俗,太白信手拈来,遂使无情之花作含情之态。"江火似流萤"更臻化境,将渔火与流萤互喻,既写星火明灭之态,复得"飞光千点"(张岱语)之趣。

此诗构图尤可玩味:近处轻舟逐浪,中景山花簇岸,远景亭台沐月,江面流火浮沉。四层空间以月光统摄,恰似一幅水墨长卷。其设色亦妙,"绣颊"之红、"流萤"之黄与月华之白相映,暗合谢赫"随类赋彩"之法。

至若诗中时空处理,更具唐人气象。舟行暗示时间流动,而古亭永恒伫立,瞬间与永恒在此交响。较之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之哲思,太白以意象取胜,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此诗虽短,已见太白"清水出芙蓉"之美。其妙处正在不事雕琢而神韵自远,较之后世"七宝楼台"之作,高下立判。钱锺书《谈艺录》谓盛唐诗"如旦晚脱笔砚者",此诗足当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