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5|回复: 2

[中医理论] 《黄帝内经》教你·养身不如养心

[复制链接]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4-15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黄帝内经》里头有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讲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于气。

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聚不散的本质是相同的。

学中医是重本质,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吓到。所以一切包块结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虑过度啊!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无私也,无为也,岿然不动,感而遂通。人多思则多病,寡思则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寿。

恐则气下,人容易害怕担忧,不好的事情总会来,这叫怕什么来什么。人一恐惧,腿脚就无力,一牵挂担忧,心被绊住了,腿都迈不动,所以腰脚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频尿急,遗精滑精,抽筋,腿脚酸软无力,肿痛等,都离不开恐则气下,因为肾主腰脚,恐伤肾。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

第二句:生病起于过用。

现在天底下疾病种类越来越多,病人头疼,医生也头疼。为什么呢?

现代研究认为,我们这时代,绝大部分病,癌症肿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

生活方式太快了,我们看什么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风知劲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处于透支状态,身体过用状态,身体就出问题了。

所以病人有千百个疑惑问题,老问医生我该忌什么,你只要懂得一句话,原则性的一句话,就是忌过度过用过快,那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好用。

现代人用心用眼的频率程度,是古人的几十几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识静不下,身体怎么会好呢?苏东坡看到这里,感叹地说,安心之外无他方。

fd7ce18ad9836100ae41763c34590e34.jpg

第三句:德全不危。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篇就把养生最高境界讲出来,道德日全,就没有危险,道德不全,身体四处就容易有危险,人们一直以为道德只是一个人的修养标准,不知道也是一个严格的健康的科学概念。

德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古书上讲,亡德而富贵者,谓之不幸。一个人没有道德,却空有富贵,这样堕落起来,就像箭一样快,还不如清苦生活,少造业。

所以我们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别人的需要,是我们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大家严重低估了道德的价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

bba6165a6c4216796a575f17553965af.jpg

那些上古之人,能够活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过了百岁,还动作不衰,是什么原因呢?他们道德淳朴啊!所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们不惧于物,不为物役,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尽终其天年年,度百岁乃去。

孙思邈又叫孙真人,他看到这点后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说:道德不全,纵服玉液金丹,不能长寿。道德日全,不祈寿而寿延,不求福而福至,此养生之大经也。

所以养心,我们养什么呢?养德啊!养的就是这颗清净心。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闫吟 发表于 2025-4-14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内经》养生三要义阐微

《黄帝内经》所论"百病皆生于气""生病起于过用""德全不危"三语,实为中医养生之三大纲领。今试析其精微,以明养生之要。

一、气机失和,百病丛生
"怒则气上"者,肝木横逆之象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言"暴怒伤阴",其气上冲,非独现头痛目赤诸症,更暗耗肾水,致龙雷之火不藏。昔丹溪先生治一耳鸣患者,用滋阴降火法无效,后察其每日申时必怒责仆役,遂嘱其移居静室,三月不药而愈。此正合《内经》"怒则气逆,甚则呕血"之诫。

"思则气结"之害,尤甚于今世。张介宾《类经》注云:"思本脾志,过则气留不散。"今人案牍劳形,思虑缠缚,致中焦枢机窒塞。曾见一乳腺增生患者,遍服疏肝散结药不效,后遵叶天士"情怀不得解,草木焉能功"之训,习书画以怡情,半载而结散。此非药力,乃气机得畅耳。

二、过用为戕生之本
《灵枢·本神》言"五劳所伤",实指形神过用之害。今人昼夜刷屏,目力较古人何止百倍?《千金要方》载"凡人卧,血归于肝",今子时不寐者众,肝血何以得养?昔淳于意诊齐王侍医,断其"好持脉而饮食不时",果呕血而亡。此即《内经》"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之明证。

东坡"安心法"实得养生三昧。其《问养生》云:"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此正合《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之旨。今人慕养生之术而逐外物,犹缘木求鱼也。

三、道德乃养生之基
"德全不危"四字,实含天人相应之奥义。《春秋繁露》云:"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孙思邈百岁著《千金方》,首列《大医精诚》,非独医德之教,实养生之要。尝见一商贾患心悸,医者令其暗中补偿旧日所欠,三月后症消。此非因果之说,乃"德者气之和"(《韩诗外传》)之理也。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非赖术法,实因"淳德全道"(《素问·上古天真论》)。今人纵得参苓,难续断弦之命;虽服金丹,不补既漏之舟。何也?《淮南子》早已道破:"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

要之,养心非弃形,乃以神御形;修德非务虚,实固命之本。《内经》三训,犹如鼎足:调气机以和阴阳,节过用以保精气,全道德以通天年。执此三端,庶几近养生之大道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