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4|回覆: 2

[中醫理論] 【黃帝內經】教你·養身不如養心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4-15 13: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黃帝內經】裏頭有三句話,把疾病的起源講得很透——

第一句:百病皆生於氣。

怒則氣上,容易腦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

思則氣結,思慮太過,氣機就容易板結,不是長包塊,就是生癌腫,所謂的甲狀腺腫,肝囊腫,腸息肉,子宮肌瘤,脂肪瘤,只不過是氣結在不同臟腑部位的產物而已,名雖不同,氣凝其痰血,使血水結聚不散的本質是相同的。

學中醫是重本質,而不重名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家不要被病名嚇到。所以一切包塊結聚,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思慮過度啊!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無私也,無為也,巋然不動,感而遂通。人多思則多病,寡思則寡疾,清心寡欲,即是延年益壽。

恐則氣下,人容易害怕擔憂,不好的事情總會來,這叫怕什麼來什麼。人一恐懼,腿腳就無力,一牽掛擔憂,心被絆住了,腿都邁不動,所以腰腳以下的疾病,比如尿頻尿急,遺精滑精,抽筋,腿腳酸軟無力,腫痛等,都離不開恐則氣下,因為腎主腰腳,恐傷腎。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第二句:生病起於過用。

現在天底下疾病種類越來越多,病人頭疼,醫生也頭疼。為什麼呢?

現代研究認為,我們這時代,絕大部分病,癌症腫瘤三高等,大都是生活方式病,是心理思想病。

生活方式太快了,我們看什麼叫疾病?疾者快速也,疾風知勁草,疾病就是病在快字上,快餐文化,快節奏的生活,讓人處於透支狀態,身體過用狀態,身體就出問題了。

所以病人有千百個疑惑問題,老問醫生我該忌什麼,你只要懂得一句話,原則性的一句話,就是忌過度過用過快,那身體會變得越來越好用。

現代人用心用眼的頻率程度,是古人的幾十幾百倍,你想一下,心意識靜不下,身體怎麼會好呢?蘇東坡看到這裏,感嘆地說,安心之外無他方。

fd7ce18ad9836100ae41763c34590e34.jpg

第三句:德全不危。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第一篇就把養生最高境界講出來,道德日全,就沒有危險,道德不全,身體四處就容易有危險,人們一直以為道德只是一個人的修養標準,不知道也是一個嚴格的健康的科學概念。

德者壽,大德者必得其壽,必得其祿,必得其位。古書上講,亡德而富貴者,謂之不幸。一個人沒有道德,卻空有富貴,這樣墮落起來,就像箭一樣快,還不如清苦生活,少造業。

所以我們要懂得建立自己道德,有好道德不是別人的需要,是我們自身健康的需要,我們大家嚴重低估了道德的價值,德全不危,德危不全啊!

bba6165a6c4216796a575f17553965af.jpg

那些上古之人,能夠活得繪聲繪色,有滋有味,過了百歲,還動作不衰,是什麼原因呢?他們道德淳樸啊!所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他們不懼於物,不為物役,所以形與神俱,所以盡終其天年年,度百歲乃去。

孫思邈又叫孫真人,他看到這點後在【千金要方】上感慨地說:道德不全,縱服玉液金丹,不能長壽。道德日全,不祈壽而壽延,不求福而福至,此養生之大經也。

所以養心,我們養什麼呢?養德啊!養的就是這顆清淨心。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3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閆吟 發表於 2025-4-14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黃帝內經】養生三要義闡微

【黃帝內經】所論"百病皆生於氣""生病起於過用""德全不危"三語,實為中醫養生之三大綱領。今試析其精微,以明養生之要。

一、氣機失和,百病叢生
"怒則氣上"者,肝木橫逆之象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言"暴怒傷陰",其氣上沖,非獨現頭痛目赤諸症,更暗耗腎水,致龍雷之火不藏。昔丹溪先生治一耳鳴患者,用滋陰降火法無效,後察其每日申時必怒責僕役,遂囑其移居靜室,三月不藥而愈。此正合【內經】"怒則氣逆,甚則嘔血"之誡。

"思則氣結"之害,尤甚於今世。張介賓【類經】注云:"思本脾志,過則氣留不散。"今人案牘勞形,思慮纏縛,致中焦樞機窒塞。曾見一乳腺增生患者,遍服疏肝散結藥不效,後遵葉天士"情懷不得解,草木焉能功"之訓,習書畫以怡情,半載而結散。此非藥力,乃氣機得暢耳。

二、過用為戕生之本
【靈樞·本神】言"五勞所傷",實指形神過用之害。今人晝夜刷屏,目力較古人何止百倍?【千金要方】載"凡人臥,血歸於肝",今子時不寐者眾,肝血何以得養?昔淳于意診齊王侍醫,斷其"好持脈而飲食不時",果嘔血而亡。此即【內經】"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之明證。

東坡"安心法"實得養生三昧。其【問養生】云:"余問養生於吳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此正合【上古天真論】"恬淡虛無"之旨。今人慕養生之術而逐外物,猶緣木求魚也。

三、道德乃養生之基
"德全不危"四字,實含天人相應之奧義。【春秋繁露】云:"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淨。"孫思邈百歲著【千金方】,首列【大醫精誠】,非獨醫德之教,實養生之要。嘗見一商賈患心悸,醫者令其暗中補償舊日所欠,三月後症消。此非因果之說,乃"德者氣之和"(【韓詩外傳】)之理也。

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非賴術法,實因"淳德全道"(【素問·上古天真論】)。今人縱得參苓,難續斷弦之命;雖服金丹,不補既漏之舟。何也?【淮南子】早已道破:"神清志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

要之,養心非棄形,乃以神御形;修德非務虛,實固命之本。【內經】三訓,猶如鼎足:調氣機以和陰陽,節過用以保精氣,全道德以通天年。執此三端,庶幾近養生之大道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