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正義】學術定位【五經正義】是唐代孔穎達等奉敕編寫的五經義疏著作,因此,【五經正義】是唐代頒佈的一部官方標準的教科書。此書於高宗時成書,完成了五經內容上的統一。此後,注釋儒經必須以此為標準,科舉應試亦必須按此答卷,不許自由發揮。 【五經正義】是哪五經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著作,即【詩】(【詩經】)、【書】(【尚書】、【書經】)、【禮】(【禮記】)、【易】(【周易】)、【春秋】。 五經正義的成書背景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詩】、【書】、【禮】、【易】、【春秋】這五部書宣佈為經典,故稱『五經』。 自東漢末年以後,唐初儒學內部宗派林立,戰亂四起,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分裂,經學也逐漸形成了南學、北學之爭。再加上儒學內部宗派林立,各承師說,互詰不休,經學研究出現一派混亂局面。 隋唐建立以後,為了統一的封建政權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設的需要,亟需整頓混亂的經學,由朝廷出面撰修、頒佈統一經義的經書。 唐太宗下令召集當時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經正義】,因國子祭酒孔穎達年輩在先,名位獨重,故由他負責此事。孔穎達(574-648),字仲達,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縣,一說衡水縣)人,唐代著名經學家、教育家,生於隋唐之際的官宦之家。據【舊唐書•孔穎達傳】記載,其"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及長,尤明【左氏傳】、【鄭氏尚書】、【王氏易】、【毛詩】、【禮記】,兼善算曆,解屬文。" 【五經正義】撰成於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下詔曰:"卿皆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付國子監施行,賜孔穎達物三百段。 【五經正義】編成後,唐太宗雖給予很高的評價,並欲施行。但有太學博士馬嘉運撰文,"駁正其失,至相譏詆。"主要指出【五經正義】"頗多繁雜",還有類似"彼此互異","曲徇注文","雜引讖緯",甚至沿襲隋人舊說,不作甄別等問題。據說當時諸儒觀之,"服其精,""亦稱為允當。"因此,"有詔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651年,孔穎達死後3年),朝廷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後又經馬嘉運校定,長孫無忌、于志寧等再加增損,於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頒行。流傳全國,在各級學校和民間發揮作用,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