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0|回覆: 1

[家庭教育方法] 爲什麼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4-18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deab02a5b4b0071c96ccdf4600333e4.jpg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  

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媽媽不允許孩子這樣做,說樓梯扶手平時沒人擦,那樣會把衣服弄髒磨壞。  

但再一次下樓時,孩子又那樣,屢說屢犯,家長終於失去耐心,大發脾氣。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敢那樣做了,卻找各種機會偷偷地那樣下樓,衣服袖子下面經常是髒髒的。

e6a5bc0e99fb6181caa6b9a313bb9385.jpg

陳述完事情後,家長用失望的口氣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我其實挺尊重她的,不知給她講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聽。』  

我對家長說:『你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這件事上,講道理是不對的,發現不對,就應該立即停止。』家長一臉迷惑,情緒上略有牴觸地問我:『講道理不對嗎?那該怎麼教育她呢?』  

我說:『很簡單,回家找兩塊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塊,自上而下把樓梯扶手擦乾淨,既做了公益,又滿足了孩子手腳並用下樓的樂趣,試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長一聽,恍然大悟!我怎麼就光想著給她講道理呢?  

這位家長之所以沒想到,應該在於她一直以來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說得『有道理』,沒去想自己做得多麼沒道理。

d9943aea81782ef533aee2ce12ba5a3f.jpg

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於思維慣性

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爲講道理愛好者。  一位家長說他在沒孩子時,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覺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無能。他自己有了兒子後,遇到問題,總是耐心地跟孩子講道理。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發現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來越行不通了。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  

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爲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3390cbe07f0ddbdc3f5aecce2d7d0b21.jpg

思想家盧梭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三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最習慣、運用最純熟的模式。  

還有一位家長,說他4歲的孩子有兩個毛病,一是不聽話,一是愛哭。問我怎麼辦。我讓他舉出最近的一個不聽話的例子。  

他說孩子這幾天總是在晚上臨睡覺前要下樓玩,無論家長怎麼給他講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類的話,孩子都不聽,就是哭著要下樓。我說,你說的兩個毛病其實是一個,可以一起解決。  

從今天開始,一切事情儘量聽孩子的。如果他臨睡前想下樓,你就辛苦點,抱他下樓,他想在樓下待多長時間,就待多長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也採取類似的做法。

2a802c3ebf17bdafc6b12caeb64241b8.jpg

家長有些吃驚,很顧慮的樣子,但回去還是按著我說的做了,結果讓他意想不到。

他後來告訴我,當天孩子在臨睡前又要下樓,家長沒說什麼,愉快地給他穿好衣服,帶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風嗖嗖的,樓下空無一人,他剛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著回家。  

家長故意說既然下來了,多待一會兒吧。孩子說什麼也不肯多待,說想回家睡覺。回家後,孩子一下變得很聽話,讓刷牙就刷牙,讓脫衣服就脫衣服。  

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長也都少說多做,儘可能傾聽孩子的意見,結果孩子哭鬧大大減少。

0cadc2c842c75fc0c04088a1f8349e14.jpg

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爲教育的重要性。  

01、『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  

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  

經常有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  

02、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  

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於向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麼也不說總比胡說好得多。  

30257a74d575d1e29200498d9666aae7.jpg

03、不可把『不講道理』做成『不講理』  

有一些家長確實很少對孩子講道理,他們很直接,三句話不對就把孩子罵一頓或打一頓,這就不是我們這裡所說的『不講道理』,而是不講理了。  

更有些家長,對孩子簡單粗暴,卻在事後美化自己的行爲。通過煽情來爲自己的行爲找遮羞布。這簡直是強盜邏輯,矯情得十分了得,是更深層面的不講理。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盧梭說過: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  

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就要口頭少講道理,行爲符合道理,這樣孩子才能明白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道理。

鄭何 發表於 2025-4-12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講道理"教育之困:從知行分離到情境體驗】

在教育實踐中,"講道理"作爲一種認知傳遞方式,其有效性常與教育者的實踐智慧成反比。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早已指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這一論斷恰可解釋當下家庭教育中"道理越講,孩子越逆反"的普遍困境。

一、道理的空轉與體驗的缺失
案例中七歲女童的扶手滑行行爲,實爲兒童感覺統合發展的自然需求。蒙特梭利教育理論強調,6-12歲兒童正處於"具體運思期",其認知發展依賴於身體與環境的互動。家長反覆強調"衣服會髒"的抽象後果,卻忽視了孩子對前庭覺刺激的本能追求。當道理脫離具體經驗,便如陸九淵所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活在兩個隔絕的認知宇宙中。

二、儒家"踐履"傳統的現代啟示
【論語·爲政】記載:"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孔子倡導的觀察法實爲教育第一要義。案例中的明智建議——共同清潔扶手,暗合【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實踐智慧。這種具身參與既滿足兒童動作發展的需求,又通過勞動建立責任意識,較之空談"公益道德",更能實現王夫之強調的"即身而道在"的教育效果。

三、認知衝突中的教育者自省
家長抱怨孩子"天生不懂事"時,恰暴露了歸因偏差。程頤【識仁篇】有云:"學者須先識仁",教育者若不能體察兒童認知特點,其道理終究是隔靴搔癢。清代顏元在【存學編】中批判"終日兀坐書房中,萎惰人精神"的脫離實踐之學,這對現代家長過度依賴言語說教同樣是振聾發聵的警示。

四、走向知行合一的教育重構
盧梭在【愛彌兒】中主張"教育即生長",這一思想與陽明心學"致良知"說異曲同工。建議家長:
1. 建立"行爲-體驗-認知"的教育閉環,如通過共同清潔理解公共衛生;
2. 善用"無爲而教"的智慧,如設計安全滑行替代方案;
3. 踐行"隨事而教"原則,將抽象道理轉化爲具體情境中的選擇。

結語:
【周易·蒙卦】象辭云:"君子以果行育德",真正的教育不在言語的堆砌,而在行爲的引導。當家長從"道理宣講者"轉變爲"經驗創設者",方能實現張載所言"爲天地立心"的教育境界。教育之妙,存乎一心;化育之功,寓於行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