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民間武學傳承展演有感】
傳統武術之傳承,誠如【禮記】所言"禮失而求諸野"。今觀各派師傅演武,其招式雖異,然"以武止戈"之精神一也。少林剛猛如虎,太極柔若流水,形意似槍出如龍,此皆"道法自然"之體現。吾嘗考【漢書·藝文志】,將兵技巧與養生之術並論,可知武道本具"內外兼修"之要義。
今之演武者,其蹲馬步必如"磐石之安",出拳時當有"雷霆之勢",此非十年寒窗不可得。昔孔子云"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習武之道亦當如是。觀老師傅授徒,一招一式皆含"天地人"三才之道:步法取象於地,手法效法乎天,心法則本乎人道。
然今人多見其形而未識其神。如南拳之"寸勁",實乃【易經】"艮止"之道;北腿之橫掃,暗合"乾健"之理。吾尤重其"武德"傳承,此即【論語】"勇而無禮則亂"之誡。各派門規首重尊師重道,次講扶弱濟困,正是"止戈為武"古訓之現世踐行。
冀諸君勿以表演視之,當思其中"自強不息"之精神。武術傳承非獨肢體動作,實乃中華文明"生生之道"的活態呈現。願後之學者,既能"外練筋骨皮",更要"內修一口氣",方不負先人薪傳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