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6|回復: 1

[诗词赏析] 【诗词】【越中览古】—【唐】李白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26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

李白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注释

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西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西元前473年灭吴。

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赏析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xie4566 發表於 2025-4-10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越中览古》诗学价值与历史哲思刍议

李白此七绝以春秋吴越争霸为背景,却超越史实陈述而构建出独特的诗性时空。全篇采用"三一"结构,前三句极写越王胜吴后的盛况,末句陡转当下荒凉,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源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比照传统,经李白淬炼更显张力。

"锦衣"意象颇具深意。《史记·货殖列传》载"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李白反用其典,以锦衣炫目反衬功业虚幻。考《吴越春秋》,勾践灭吴后"铸金铜为越王神像",这种对永恒性的追求,恰与鹧鸪飞过的废墟形成反讽。诗中"春殿"非实指季节,乃取《楚辞》"春宫閟兮"的隐喻,暗示繁华如春之易逝。

诗学结构上,李白创造性地压缩了历史时空。按《左传》记载,勾践灭吴后尚有"致贡于周"等事,而诗人仅截取"凯旋"与"废墟"两个瞬间,这种蒙太奇式剪辑,使二十年的历史变迁在四句中完成审美转化。末句"鹧鸪飞"取法《吴都赋》"鹧鸪南翥"的意象,但赋予其新意:韦庄《台城》"六朝如梦鸟空啼"或受此启发。

比较王维《西施咏》的伦理评判,李白不作道德训诫,而以意象并置引发哲思。这种处理方式暗合《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的物化思想。诗中"尽-惟"的转折,实为对《战国策》"昔者-今者"对话体的诗化改造,将纵横家的历史观转化为审美体验。

此诗在盛唐怀古诗中独具特色。不同于陈子昂《燕昭王》的直抒胸臆,李白通过视觉意象的转换——从锦衣的绚丽到鹧鸪的灰暗,完成对历史本质的揭示。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表现手法,正是严羽《沧浪诗话》所称"诗而入神"的典范。其深刻性在于,不仅呈现兴亡之叹,更通过瞬间的审美直观,抵达对历史必然性的领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