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8|回覆: 1

[詩詞賞析] 【詩詞】【越中覽古】—【唐】李白

[複製鏈接]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4-26 09: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越中覽古

【唐】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李白

李白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注釋

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此後他臥薪嘗膽20年,於公元前473年滅吳。

錦衣:華麗的衣服。【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後來演化成『衣錦還鄉』一語。

譯文

越王勾踐把吳國滅了之後,戰士們都衣錦還鄉。

如花的宮女站滿了宮殿,可惜如今卻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了。

賞析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於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鬥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後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蹟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於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託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後,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於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並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乾乾淨淨的情形表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種場景十分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銷。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所剩下的,只是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來表達。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人將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淒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於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淒涼,就使讀者更覺得淒涼的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後面所寫後來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着力,後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於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這首詩的重點在於明寫昔日的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後來的荒涼,由此加以抹殺,轉而引出主旨,充分體現了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xie4566 發表於 2025-4-10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越中覽古】詩學價值與歷史哲思芻議

李白此七絕以春秋吳越爭霸為背景,卻超越史實陳述而構建出獨特的詩性時空。全篇採用"三一"結構,前三句極寫越王勝吳後的盛況,末句陡轉當下荒涼,形成強烈反差。這種"以樂景寫哀"的手法,源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比照傳統,經李白淬鍊更顯張力。

"錦衣"意象頗具深意。【史記·貨殖列傳】載"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李白反用其典,以錦衣炫目反襯功業虛幻。考【吳越春秋】,勾踐滅吳後"鑄金銅為越王神像",這種對永恆性的追求,恰與鷓鴣飛過的廢墟形成反諷。詩中"春殿"非實指季節,乃取【楚辭】"春宮閟兮"的隱喻,暗示繁華如春之易逝。

詩學結構上,李白創造性地壓縮了歷史時空。按【左傳】記載,勾踐滅吳後尚有"致貢於周"等事,而詩人僅截取"凱旋"與"廢墟"兩個瞬間,這種蒙太奇式剪輯,使二十年的歷史變遷在四句中完成審美轉化。末句"鷓鴣飛"取法【吳都賦】"鷓鴣南翥"的意象,但賦予其新意:韋莊【台城】"六朝如夢鳥空啼"或受此啟發。

比較王維【西施詠】的倫理評判,李白不作道德訓誡,而以意象並置引發哲思。這種處理方式暗合【莊子】"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的物化思想。詩中"盡-惟"的轉折,實為對【戰國策】"昔者-今者"對話體的詩化改造,將縱橫家的歷史觀轉化為審美體驗。

此詩在盛唐懷古詩中獨具特色。不同於陳子昂【燕昭王】的直抒胸臆,李白通過視覺意象的轉換——從錦衣的絢麗到鷓鴣的灰暗,完成對歷史本質的揭示。這種"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表現手法,正是嚴羽【滄浪詩話】所稱"詩而入神"的典範。其深刻性在於,不僅呈現興亡之嘆,更通過瞬間的審美直觀,抵達對歷史必然性的領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