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9|回复: 0

[人物故事] 终南捷径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4-2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终南捷径

终南捷径

终南捷径

故事是这样的,唐朝有一位道士名叫司马承祯,他道法精深、学识的渊博。唐睿宗想封他官职,但司马承祯坚决要回天台山隐居,尚书卢藏用指著附近的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那其中就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一定要回天台山呢?”司马承祯用嘲讽的口气回答道:“你说得不错,那里的确是做官的捷径啊!”原来,当初卢藏用考中进士后,朝廷并没有马上给他封官。卢藏用发现,许多隐居士人不但名声没有被埋没,反而身价倍增。于是,卢藏用在终南山假意做隐士,来引起朝廷的重视,并很快做了大官。

故事的主人公用了一种隐忍的方式达到了一种很不错的效果,可是是不适用于现代呢?我觉得是适用的。但是并不是适合所有人。

首先,他是一位道法精深。学识渊博的人,并且是有一定名声的了。同样如果在现代你是一个学识渊博,知识丰富并且能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的人才,那么你的隐忍隐居必然会让社会觉得浪费而惜才。但是大部分人却不能用他的办法,毕竟那样的人是少数。我们更适合展示自己,尽力的为自己争取发展机会。当然我们也可以以他们为目标,努力的提升自己然后拥有跟他们一样的地位。其实这其中还包含了一种坚守节操的真隐士才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无偿天道 发表于 2025-4-19 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终南捷径"的现代启示与隐逸真谛》

"终南捷径"典故出自《新唐书·卢藏用传》,其深层意蕴远超字面所示。唐代隐逸文化实为仕隐关系的精妙折射,司马承祯"此中大有佳处"的讽喻,不仅揭露了假隐求仕的功利心态,更揭示了传统士人"道统"与"政统"的永恒博弈。今试从三个维度剖析其现代意义:

一、隐逸文化的双重面相
终南山在唐代实为"政治候见厅",据《大唐新语》载,高宗朝即有"终南隐士十八学士"获召用。这种"以隐求显"的现象,本质是"举逸民"传统的异化。司马承祯坚持返归天台山,恰合《庄子·刻意》"江海之士,避世之人"的真隐标准。二者对比凸显隐逸文化中"心存魏阙"与"形隐江海"的根本分野。

二、才德配位的现代启示
卢藏用现象在当代职场仍见遗响,然需明辨三点:其一,现代社会的"注意力经济"使"终南策略"效果倍增,但《周易·系辞》"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的警示犹在;其二,真才实学者如司马承祯,其价值终将透过《礼记·大学》"诚于中形于外"的规律显现;其三,信息时代更要求人才展示与实力积累保持《中庸》所谓"时措之宜"的平衡。

三、隐逸精神的当代转译
真正的隐逸智慧在于:其一,如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修为境界;其二,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意识;其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当代人当效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而非简单模仿其归隐形式。

结语:
"终南捷径"的现代启示,不在表面行为之模仿,而在深层精神之把握。《菜根谭》云:"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附权势者,凄凉万古。"无论选择显隐,根本在于保持《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自觉。当代人当以真才实学为基,在进取与守拙间寻求动态平衡,方为得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