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4|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怎样在折笔处依然保持中锋?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5-3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转折时出现侧锋是因为折笔时没有先提笔,或者没有调锋。

转折时出现侧锋是因为折笔时没有先提笔,或者没有调锋。

转折时出现侧锋是因为折笔时没有先提笔,或者没有调锋。这两种情况在初学时问题很大,还是笔法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先来看看各种转折笔法的区别。

横折分『转』和『折』

横折分『转』和『折』

横折分『转』和『折』

①中『當』字宝盖,他的横折就是属于直转,没有任何多余动作,行笔中稍慢,行至横末端,自然下转。这种横折,宝盖外角是『圆』的,这种笔法和篆书的转笔外角差不多,这种『直接转』就是从篆书来的笔法,演变成『帛书』『竹简』的笔法,统称『转』。

②中『停』里的秃宝盖,是『提笔转』,俗称『折』。明显看到宝盖外角是有一点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笔再下按出来的。这种提笔下顿,就是『折』的笔法,是从隶书中发展过来笔法。提笔顿下去,就是为了中锋运笔。顿下去和重新起笔一样,可使中锋,这是折的作用。

如说转笔出现侧锋,一定是没运腕,或者没有捻管。这两种皆可能出现转笔之后笔力虚的情况。所以现在一波人提 ...

如说转笔出现侧锋,一定是没运腕,或者没有捻管。这两种皆可能出现转笔之后笔力虚的情况。所以现在一波人提 ...

如说转笔出现侧锋,一定是没运腕,或者没有捻管。这两种皆可能出现转笔之后笔力虚的情况。所以现在一波人提倡初学先写『篆书』是有道理的。

篆隶功力深,就会有雄强的笔力,行笔收笔不虚,苍劲有力。上图中直转处也是中锋用笔,说明篆隶功底是有的。运腕和捻管,皆是调锋的动作,所以写转,一定要会调锋,使其中锋行笔。

转笔最快的笔法是『抹』,就是侧锋蹭一下纸面,学这种笔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会其意。

还有一种『顶笔』,颜真卿楷书中笔法,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 ...

还有一种『顶笔』,颜真卿楷书中笔法,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 ...

还有一种『顶笔』,颜真卿楷书中笔法,不用提笔,不用调锋,直接顶一下,然后下拉。顶笔外角有方有圆,这是运笔所致,用那种都可以,皆能保证中锋。可做参考。

笔法,一定是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用侧锋,需在不笔虚的情况下。一切有法皆无法,每个字体的笔法都没有硬性规定,却有规律,这是书法难点,也是临帖的必要处,不临或者少临,都不能掌握其规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笔法不玄乎,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学书者都卡在这个环节,业余爱好和专业不是自己评的,不是证件评的,有些人写的专业却说自己是爱好,这是谦虚。大部分爱好者还弄不清笔法,这是难以走向专业的原因,其实也不多难,只在多临多看。

五条鱼 發表於 2025-4-2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折笔处中锋运笔之要诀》

折笔处中锋运笔之难,实为笔法核心所在。观历代法帖,转折处或圆融如篆,或峻拔如隶,皆不离中锋正法。今就诸君所论,补益三要:

一、提按调锋乃折笔根本
折笔处易出侧锋者,多因"提按未明"所致。如"停"字秃宝盖之折,须得"三过笔"之妙:先提笔至锋尖离纸,再侧锋取势,终以腕力下按调正。此过程犹如太极回环,提为蓄势,按为发劲。颜鲁公"顶笔"之法,实为提按之变体,以腕力代提按,尤见中段筋力。

二、篆籀笔意乃转笔枢机
转笔见侧锋者,当追本溯源。篆书"当"字圆转之法,贵在"暗过":行笔至转折处,须以指捻管配合腕转,使笔锋如舟过暗礁,自然调适。黄庭坚谓"心随腕转,笔共手运",正是此理。初学者当以《峄山碑》为基,体会"玉箸"笔意,自然能解转笔中锋之奥。

三、筋骨生成在使转之间
米南宫"刷字"看似侧锋取妍,实含中锋骨力。其《蜀素帖》中折笔处,往往先以笔肚擦纸,旋即提腕立锋,此即"侧入正收"之法。董香光所谓"毫端生变,不失常理",正道出使转关捩。习书者当知:凡转折处必见筋骨,如人体关节,屈伸自如而不失其位。

要之,中锋运笔非僵直之谓,乃笔锋始终主导行笔方向之谓。张旭《郎官石记》折笔如屈铁,怀素《自叙帖》使转似惊蛇,皆不失中锋正脉。习书者若能参透"提按互用、篆隶筑基、筋骨相生"十二字诀,则折笔处自见浑厚华滋。书道精微,正在此转折方圆之间耳。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4-16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折笔处中锋运笔之要诀》

折笔处失中锋者,实乃笔法未纯之故。昔人论用笔,有"常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之训,此中锋之要义也。今就诸家笔法,析其枢要如次:

一、转折二法辨微
篆籀遗法之"转",如《当》字宝盖,贵在运腕自然。腕活则锋自正,行至转折处,稍驻即转,外圆内劲,此篆书血脉也。隶变后之"折"法,若《停》字秃宝盖,须提笔暗过。提则锋聚,按则毫铺,提按之际,腕力沉潜,所谓"竖画横下,横画竖下"者,正谓此也。

二、调锋四要
1. 运腕如枢:转笔时腕随锋转,如户枢运转,自然调正笔心。黄庭坚谓"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即此之谓。
2. 捻管微调:行至折处,指尖微捻管,令笔毫自然换向。此法宜用于小楷,大字则易失势。
3. 提按相济:折笔先提后按,如颜鲁公"屋漏痕"法,提则蓄势,按则发力。
4. 顶笔暗渡:颜楷特有之法,不假提按,以腕力顶笔换向,外方内圆,骨力中含。

三、病笔三忌
1. 平拖而过:如"抹"笔侧扫,非功力深厚者必致扁薄。米南宫"刷字"乃积学所致,未可遽效。
2. 顿挫失度:提按过猛则成"鹤膝",不足则锋散。当如东坡喻"如逆水撑船",用劲而不可见力。
3. 腕僵指滞:转处生圭角,皆因腕死指硬。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得"挥运自然"之理,最宜深思。

四、篆隶筑基说
今人习书多径从唐楷,犹筑室无基。篆书圆劲,隶书方厚,习之既久,自得"锥画沙""印印泥"之妙。清人何绍基日课篆隶,故其行草转折处皆见浑厚。

结语:笔法之要,在"执笔活,运腕灵"。折笔中锋非关巧技,实乃功到自然成。董香光《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学者当于临池之际,细参古人墨迹,观其出入之迹,悟其转换之机,假以时日,自能折钗股而笔心常在画中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