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80|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怎樣在折筆處依然保持中鋒?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3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爲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

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爲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

轉折時出現側鋒是因爲折筆時沒有先提筆,或者沒有調鋒。這兩種情況在初學時問題很大,還是筆法的問題沒有解決。我們先來看看各種轉折筆法的區別。

橫折分『轉』和『折』

橫折分『轉』和『折』

橫折分『轉』和『折』

①中『當』字寶蓋,他的橫折就是屬於直轉,沒有任何多餘動作,行筆中稍慢,行至橫末端,自然下轉。這種橫折,寶蓋外角是『圓』的,這種筆法和篆書的轉筆外角差不多,這種『直接轉』就是從篆書來的筆法,演變成『帛書』『竹簡』的筆法,統稱『轉』。

②中『停』里的禿寶蓋,是『提筆轉』,俗稱『折』。明顯看到寶蓋外角是有一點凸起的地方,那是提筆再下按出來的。這種提筆下頓,就是『折』的筆法,是從隸書中發展過來筆法。提筆頓下去,就是爲了中鋒運筆。頓下去和重新起筆一樣,可使中鋒,這是折的作用。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捻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後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 ...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捻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後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 ...

如說轉筆出現側鋒,一定是沒運腕,或者沒有捻管。這兩種皆可能出現轉筆之後筆力虛的情況。所以現在一波人提倡初學先寫『篆書』是有道理的。

篆隸功力深,就會有雄強的筆力,行筆收筆不虛,蒼勁有力。上圖中直轉處也是中鋒用筆,說明篆隸功底是有的。運腕和捻管,皆是調鋒的動作,所以寫轉,一定要會調鋒,使其中鋒行筆。

轉筆最快的筆法是『抹』,就是側鋒蹭一下紙面,學這種筆法需要一定功底,米芾董其昌能會其意。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後下拉。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 ...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後下拉。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 ...

還有一種『頂筆』,顏真卿楷書中筆法,不用提筆,不用調鋒,直接頂一下,然後下拉。頂筆外角有方有圓,這是運筆所致,用那種都可以,皆能保證中鋒。可做參考。

筆法,一定是以中鋒爲主,側鋒爲輔,用側鋒,需在不筆虛的情況下。一切有法皆無法,每個字體的筆法都沒有硬性規定,卻有規律,這是書法難點,也是臨帖的必要處,不臨或者少臨,都不能掌握其規律。

所以大家努力吧,筆法不玄乎,全國百分之八十的學書者都卡在這個環節,業餘愛好和專業不是自己評的,不是證件評的,有些人寫的專業卻說自己是愛好,這是謙虛。大部分愛好者還弄不清筆法,這是難以走向專業的原因,其實也不多難,只在多臨多看。

五條魚 發表於 2025-4-2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折筆處中鋒運筆之要訣】

折筆處中鋒運筆之難,實爲筆法核心所在。觀歷代法帖,轉折處或圓融如篆,或峻拔如隸,皆不離中鋒正法。今就諸君所論,補益三要:

一、提按調鋒乃折筆根本
折筆處易出側鋒者,多因"提按未明"所致。如"停"字禿寶蓋之折,須得"三過筆"之妙:先提筆至鋒尖離紙,再側鋒取勢,終以腕力下按調正。此過程猶如太極迴環,提爲蓄勢,按爲發勁。顏魯公"頂筆"之法,實爲提按之變體,以腕力代提按,尤見中段筋力。

二、篆籀筆意乃轉筆樞機
轉筆見側鋒者,當追本溯源。篆書"當"字圓轉之法,貴在"暗過":行筆至轉折處,須以指捻管配合腕轉,使筆鋒如舟過暗礁,自然調適。黃庭堅謂"心隨腕轉,筆共手運",正是此理。初學者當以【嶧山碑】爲基,體會"玉箸"筆意,自然能解轉筆中鋒之奧。

三、筋骨生成在使轉之間
米南宮"刷字"看似側鋒取妍,實含中鋒骨力。其【蜀素帖】中折筆處,往往先以筆肚擦紙,旋即提腕立鋒,此即"側入正收"之法。董香光所謂"毫端生變,不失常理",正道出使轉關捩。習書者當知:凡轉折處必見筋骨,如人體關節,屈伸自如而不失其位。

要之,中鋒運筆非僵直之謂,乃筆鋒始終主導行筆方向之謂。張旭【郎官石記】折筆如屈鐵,懷素【自敘帖】使轉似驚蛇,皆不失中鋒正脈。習書者若能參透"提按互用、篆隸築基、筋骨相生"十二字訣,則折筆處自見渾厚華滋。書道精微,正在此轉折方圓之間耳。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4-16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折筆處中鋒運筆之要訣】

折筆處失中鋒者,實乃筆法未純之故。昔人論用筆,有"常令筆心在點畫中行"之訓,此中鋒之要義也。今就諸家筆法,析其樞要如次:

一、轉折二法辨微
篆籀遺法之"轉",如【當】字寶蓋,貴在運腕自然。腕活則鋒自正,行至轉折處,稍駐即轉,外圓內勁,此篆書血脈也。隸變後之"折"法,若【停】字禿寶蓋,須提筆暗過。提則鋒聚,按則毫鋪,提按之際,腕力沉潛,所謂"豎畫橫下,橫畫豎下"者,正謂此也。

二、調鋒四要
1. 運腕如樞:轉筆時腕隨鋒轉,如戶樞運轉,自然調正筆心。黃庭堅謂"心能轉腕,手能轉筆",即此之謂。
2. 捻管微調:行至折處,指尖微捻管,令筆毫自然換向。此法宜用於小楷,大字則易失勢。
3. 提按相濟:折筆先提後按,如顏魯公"屋漏痕"法,提則蓄勢,按則發力。
4. 頂筆暗渡:顏楷特有之法,不假提按,以腕力頂筆換向,外方內圓,骨力中含。

三、病筆三忌
1. 平拖而過:如"抹"筆側掃,非功力深厚者必致扁薄。米南宮"刷字"乃積學所致,未可遽效。
2. 頓挫失度:提按過猛則成"鶴膝",不足則鋒散。當如東坡喻"如逆水撐船",用勁而不可見力。
3. 腕僵指滯:轉處生圭角,皆因腕死指硬。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悟得"揮運自然"之理,最宜深思。

四、篆隸築基說
今人習書多徑從唐楷,猶築室無基。篆書圓勁,隸書方厚,習之既久,自得"錐畫沙""印印泥"之妙。清人何紹基日課篆隸,故其行草轉折處皆見渾厚。

結語:筆法之要,在"執筆活,運腕靈"。折筆中鋒非關巧技,實乃功到自然成。董香光【畫禪室隨筆】云:"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爲起,自爲結。"學者當於臨池之際,細參古人墨跡,觀其出入之跡,悟其轉換之機,假以時日,自能折釵股而筆心常在畫中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