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8|回覆: 2

[家庭教育理念] 要讓孩子知道的責任

[複製連結]
學霸 發表於 2018-5-3 14: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爲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爲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習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國外也一樣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國外也一樣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國外也一樣

縱觀我們身邊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是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才有成功的可能。學習也是一樣,誰不是一路考試拼搏上來的,誰小時候不也是一大堆家庭作業,有時做得不好還要被老師批評兩下?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這過程中更加感受不到什麼快樂。

有一些家長以爲國外的教育就是快樂的,其實在國外,優秀的學生他們一樣要很努力學習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比如新加坡的小學教育,教學領域非常廣泛,除了一些專門的課程之外,還有藝術、語言方面等領域,充分開拓學生的天賦。但是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不也經常懸掛著一把戒尺嗎?據說,孩子表現不好,老師是要照手心打三下,而且是要兩個老師在場才能執行。

所以,讓孩子快樂成長是正確的,但是學習過程一定是要辛苦的,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並不意味著孩子課外不需要複習,不需要刻苦學習。

沒有經過無聊和辛苦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有快樂的學習成績

沒有經過無聊和辛苦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有快樂的學習成績

沒有經過無聊和辛苦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有快樂的學習成績

絕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把學習當作是一件快樂的事,優秀學習成績的取得,需要孩子在別人玩遊戲的時候,別人在看電影的時候,靜下心來學習。有的孩子心智比較早熟,從小便有自己的遠大志向,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的奮鬥目標,並爲此而努力;也有些孩子沒有樹立遠大的目標,但至少有一個像考上好中學或好大學這樣的短期目標。

但無論是哪種情況,他們首先是有一個目標,並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努力付出,這個過程是談不上快樂的。快樂是體現在學習的結果上,當孩子取得優秀的成績,辛苦的努力得到回報時,學習的快樂才會顯現出來。但是也不排除極少部分智商很高的人,本身具備極強的天賦,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這只是個例,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

讓孩子知道,努力學習是一種責任

讓孩子知道,努力學習是一種責任

讓孩子知道,努力學習是一種責任

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要讓孩子在努力學習的情況下,辛勞付出,培養出他們的向上、拼搏的精神和責任感。孩子在上學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努力學習就是他們的責任。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在小時候不努力學習,沒有目標,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樂,長大後在工作過程中會變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所以與其說在孩子教育中培養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具備勤奮拼搏的精神,不如說是在培養他們自小樹立起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優秀品質,讓他們長大後踏入社會後具備積極向上,努力付出的責任感,這才讓孩子在努力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目標。

美國爲什麼要研究我們的應試教育,因爲我們會吃苦

美國爲什麼要研究我們的應試教育,因爲我們會吃苦

美國爲什麼要研究我們的應試教育,因爲我們會吃苦

現在很多人都在詬病中國的應試教育,呼聲最高的就是孩子負擔重,扼殺孩子的天性等。不能否認,有些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不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甚至很多學習的內容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並沒有什麼用,孩子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去學習,這個情況並不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內容。我們關心的是,在目前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能改變這種體制,那如何去適應它。

所謂適者生存,教育也是一樣,比如高考,如果是按照所謂的素質來招生,中國有多少寒門學子能進入清華、北大這些高等學府?高考制度不能改,是因爲我們暫時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制度,同樣現在面臨的應試教育,誰都知道它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我們並不可能很快就能改變它。在這種體制下,孩子能做的,就是去適應它,必須要學會努力,勇於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種體制下生存。爲什麼現在美國不希望招收太多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學生,是因爲中國的學生太會考試了,美國許多重點大學每年招收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學生,所以美國反過來研究爲什麼中國的學生如此『優秀』。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應試教育反而培養了中國學生在千軍萬馬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能力,這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肯努力,會吃苦,爲了考試我們不惜一切代價的努力。

不要以爲孩子有興趣就會喜歡學習,這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象

不要以爲孩子有興趣就會喜歡學習,這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象

不要以爲孩子有興趣就會喜歡學習,這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象

我們有些家長總是羨慕國外的教育方式,事實上除去偏見,外國有些優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比如美國的中小學階段很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以及學習技能的培養,對孩子的教育多採用鼓勵的形式,教育方向也是朝著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因材施教,這是我們教育體制未來的發展方向。假如有一天我們國家也實行這樣的體制,一樣鼓勵學生注重自己的興趣發展,那難道只要有興趣,不努力也能取得成功?

我們認爲:興趣也許是最好的老師,是孜孜不倦學習的動力,但這只是學習的啟始動力,許多孩子對很多方面都有興趣,但是並沒有成爲他們以後的成功能力,原因很簡單,他們並沒有爲這個興趣而努力。比方說賈伯斯,有人認爲他的成功是因爲有著非凡的天賦,但是這種天賦也是要在漫長的過程中不斷經歷痛苦,不斷嘗試失敗或積累下來。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樣優秀的人也是要通過不斷努力,辛勞地付出才能成功。比如一個小孩,他是很喜歡畫畫,但是他並沒有爲此而努力過,那他以後就能成爲一個畫家嗎?孩子因爲有興趣,所以對某件事更加努力學習,更加有目標去學習,甚至爲此做出很多犧牲,這才是他以後成功的原因。所以不要以爲孩子有興趣就會喜歡學習,這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象。

學習中要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否則長大都很難有成就

學習中要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否則長大都很難有成就

學習中要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否則長大都很難有成就

在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下,一些學生在高度的學習壓力下,學習很努力,幾乎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學習,成爲大家熟知的書呆子。真正良好的教育,不但要讓孩子學習到知識,還要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團隊精神,情商逆商等。單純爲了考試而考試,這絕不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孩子也只是成爲會考試的機器。但是如果因此就極力排斥學校的教育,也只是走上另一個極端而已。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寶貴品質是會伴隨他們一生,這些都能讓他們在今後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更好地工作生活,而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孩子天性就喜歡玩,家長不讓他們知道學習是辛苦的,他們怎麼可能主動努力學習?

所以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上總是伴隨著曲折,充滿著艱辛,要想有好的學習成績,就必須要努力,要辛苦付出,這是每一個孩子學習的責任。我們要讓孩子去體會努力學習而取得好成績的快樂,去培養一種不付出就沒有收穫的價值觀。要讓孩子們知道,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爲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爲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習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如果在學習的階段,他們每天都想著玩,想著快樂的生活,而沒有去體驗人生這種爲目標而努力付出的過程,他們長大後就不可能爲了工作,爲了人生的目標而去拼搏努力,這恰恰是現在孩子面臨的主要問題。

現在零零後的孩子,生活基本上沒有負擔,他們從小生活在一種沒有壓力的環境下,他們感受到的更多是快樂,他們從小就沒有爲生活而擔憂的必要,所以快樂對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而辛苦付出就是一種不必要的想法。沒有目標,沒有壓力,強調快樂,這是當前大部分零零後孩子的生活狀態。如何培養孩子努力付出,幫他們樹立長遠的目標,爲目標而努力,這是家長和老師們的一種責任,也是孩子通過學習要培養的一種能力。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3-28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之道】
(依【學記】【童蒙須知】立論)

教育之道,當以"蒙以養正"爲根基。朱子【童蒙須知】有云:"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此中深意,正在於通過日常灑掃應對之事,培養子弟知責守分之本。今觀帖文所言學習之苦,實合古人"天將降大任"之訓,然更當明曉責任教育之三重境界:

一曰"知分"。王陽明【訓蒙大意】強調"知行合一",孩童當知學生本分在勤學,猶農人務耕、匠人執斧。新加坡戒尺之喻,非爲恐嚇,實乃【周易】"震卦"所示"恐懼修省"之義,使知學業乃安身立命之基。

二曰"明理"。帖中所言"艱苦努力",正是【論語】"仁者先難而後獲"之體現。然需如孔子"循循善誘",使孩童明曉:懸梁刺股非目的,乃爲"格物致知"之途徑。昔顏回簞食瓢飲不改其樂,方見真趣在道中。

三曰"養志"。張載【正蒙】云:"志大則才大,事業大。"責任教育終極在立鴻鵠志。觀今日學子困於應試,正因失卻"爲天地立心"之宏願。當效法蘇東坡"發憤識遍天下字"之志,化課業壓力爲濟世擔當。

【學記】有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責任教育貴在因時施教。戒尺可警頑劣,然終需以"春風化雨"之態,使孩童於規矩中見天地,於約束中悟自由,方合古人"外圓內方"之教義。
胡吞 發表於 2025-4-3 0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養之道:學習責任與人生使命的古今對話】
(依傳統書院講學體例,分章析義)

第一章 明理篇:學習本義與人生階段論
【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此千古不易之理。觀原帖所論學習之苦樂,實暗合古人"十年寒窗"之訓。然需辨明者,古人所謂"苦學",非徒指筋骨之勞,實爲"格物致知"的修身過程。朱子教人"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正是通過規矩養成心性。今日學子之責任,首在明此"學習即修身"的古訓,方不負"學生"二字本義——"學而生"也。

第二章 踐履篇:戒尺精神與自律養成
新加坡教習用戒尺之例,令人思及傳統塾師之"夏楚二物"。然【程董學則】早有明訓:"撻罰不過示恥,非欲傷其肢體。"懲戒之本,在培養"慎獨"功夫。王陽明龍場悟道前,亦曾"遍讀考亭遺書",其艱苦卓絕終成心學宗師。今之家長當知:適當的學業壓力,實爲"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然需如園丁修枝,既不可放任瘋長,亦不可傷其根本。

第三章 境界篇:快樂之辨與志學之道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此"樂"非感官之娛,乃"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求道境界。原帖謂"快樂體現在結果",此說可商榷。張載讀書"俯而讀,仰而思",墨池筆冢皆成樂事。真正的學習責任,當引導學子體會"得之心而寓之書"的深層愉悅。如顏回"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方是古人所謂"爲己之學"。

第四章 時中篇:古今教育方法的平衡
【顏氏家訓】云:"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然古之"早教"重在德行根基,今則多陷知識灌輸。吾建議:
一、小學階段當效法朱熹【童蒙須知】,從"衣服冠履"到"讀書寫字",培養基本自律;
二、中學時期可參酌胡瑗"分齋教學"法,在課業壓力中發展志趣;
三、高等教育階段則需追求"博學於文,約之以禮"的貫通境界。

結語:責任教育的三重境界
真正的學習責任教育,當如【近思錄】所言:"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初境在完成課業——此盡本分;
中境在磨鍊心性——此見功夫;
上境在明理成德——此謂大成。
願天下父母師長,不以眼前分數爲桎梏,而當以古聖"變化氣質"爲鵠的,使學子既知"韋編三絕"的勤苦,更得"孔顏樂處"的真諦。如此,方不負"蒙以養正"的聖功。

(全文798字,依傳統論學體例,不作浮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