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665|回覆: 3

[文化反思] 北大校長林建華致歉文言文版,及學生回覆信

[複製鏈接]
六藝文言 發表於 2018-5-6 11: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林建華:報北大諸秀才書

林建華:報北大諸秀才書

林建華:報北大諸秀才書

諸秀才足下:

建華昏眊,學行無所底,至於擾視聽,惹眾怒,恥北大於百廿之際,辱成均於數千年之後,洵非愚衷,至於不辯,欲默處而不能,欲果毅而不可,惟陳鄙懷,諸秀才察焉。

華初受學,值文革,舉國凌亂,孔氏之書去,雅正之言廢,其所學者,不過時書俗文,文章之師隱懼,信古之士頹微,是欲學而不能,更多有不欲學者,嘵嘵於時,急急於政,至於白丁鶩趣,村夫逞能,華時幼小,廁其間,隨流而已矣。華家內蒙,偏遠野僻,日所奉者,惟毛選耳,高喊語錄,又不實學也。及事畢,國家復考,廼亟亟為舉事,幸蒙祖佑,入北大焉。然所攻者不過化學之術,於斯文,幾無所涉矣。迄後履教職,執校務,北而西,西而東,凡三十載,復歸於母校,受命焉。此固不能為辭矣,述之俾諸秀才有所知而已矣。北大,若昔之太學、國子監也,其祭酒、司業,致於教授諸生,經術文章,宏謨策對,多見於載籍,流播至今,惜乎束篋,華不及觀也,若乎閭里之庠,縣府之學,童生秀才,過華者又莘莘也。華是知蔽也,而忝居要津,又惶惶不知所安。嘗聞,伊川游太學,陳文章而獲學職,歐公知貢舉,擢軾轍名天下。華無胡歐之學,雖有文章才士,亦不能識也。春秋責大夫,華未敢後,今幸遇興復之時,明主策於前,賢臣踵於後,士庶奔走,不絕於途,僉曰:『吾國有望矣,斯文再見乎庠序,孔孟重興乎禮祀,大異乎昨,孰謂聖教之不復乎?』華亦廁其中,前隨流而無學,今亦可隨流矣。

諸秀才質以疑,厲以色,國人群起而譏,華受之而竊喜,以華之不文,而章今世之期望,是其一也;以華之不配位,而激諸學者之志意,是其二也;以華之惟理術,而正人文之化成,是其三也;以華之罹恥辱,昭政教之當否,此其四也。有此四喜,則百廿北大,或可以重啟也。惟着意將來,革其久弊,興文教以造士夫,秉仁義而歸教化,不負諸秀才之督勉也。前有君子致吊,其心憂切,其文沉鬱,其論摯而雅,誠北大百廿之大禮也,且為碑刻,立於校內,時砥礪焉。禮曰:恥諸嘉石。茲嘉石至,雖餘暇無幾,願為津渡,權充濫竽,以俟賢者。建華惶恐頓首白。

仕隱君敬擬

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

仕隱君:吊北大百二十校慶文

歲次戊戌,時逢五四,北大建庠百廿,執政親臨,督勉德本,師生振奮,人皆執賀,我獨懷戚,感孫叔尹楚老父獨吊之義,而為文焉,其辭曰:

物有至極而必反,事有至至而後還。前疾弱而圖強,是有諸君子去孔孟而適新學,廢文言而趣白話,亶彼時之反還者也。而於今,太學之師,不及於童生秀才,庠序之生,同乎村夫野人,曰士曰大夫之族,雖腹膝亦未敢望於古君子也。以至於執政焚憂,而舉復興文化之政,眾庶痛切,廼及重構塾院之行。又此時之反還者也。而居國子之樞要,以率天下之風範,而執事無蔡蔣之智局,教授乏胡魯劉錢之勇決,是余欷歔而不能致賀者一也。而翰林淵藪,文章重津,鮮有四庫之書齊於前賢,何期八家之文傳之後學,是余痛哭而不能致賀者二也。而瀋陽、秦明瑞毀辱師德,諸院系沽證圖利,諸師生淺薄失教,是餘震驚而不能致賀者三也。或曰:此彼時勢之事也,於我等何干?夫冉求為辭,聖人責之。何木木而默之,何碌碌而卻焉?傳道而道沒,施教而教絕,知而不文,識而不化,宇內所聞,舉國所效,不過庸俗功利,縱科技致用,何濟於斯文之溺?雖國際融合,何守於中體之失?是百年之興亦百年之衰也,其所興者大,其所衰者亦大,其所大興者又大乎其所大衰者也。其所大衰者,近乎萬劫不復,遠甚於孔孟之世,韓柳之時矣,是余獨吊而無有懼者也。惟禱宣王,陳辭而薦酒,祈乎聖靈之庥佑矣。嗚呼哀哉!

北大校長林建華致歉信

親愛的同學們:

很抱歉,在校慶大會的致辭中讀錯了『鴻鵠』的發音。說實話,我還真的不熟悉這個詞的發音,這次應當是學會了,但成本的確是太高了一些。

我想,我的這個錯誤會使很多同學和朋友失望,覺得作為一個北大校長,不應該文字功底這樣差。說實話,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這次出錯是把這個問題暴露了出來。

上中小學時,正趕上文革,教育幾乎停滯了。開始的幾年沒有課本,後來有了課本,也非常簡單。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統。我生活在內蒙古的一個小農場,只有幾十戶人家。現在人們很難想像當時的閉塞狀態,農場離縣城幾十公里,距離雖不能算遠,但乘馬車要一整天時間。當時不但沒有現在發達的互聯網,連像樣的書都很難找到。最近,我剛出了一本書【校長觀念-大學的改革與未來】,其中還提到了當時的情況: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我小學五年級,幾年都沒有課本,老師只是讓我們背語錄和老三篇。十幾歲時是求知慾最強的時候,沒有其他的書,反覆讀毛選和當時一本幹部培訓用的蘇聯社會主義教程。我的中國近現代史知識,最初都是通過讀毛選和後面的注釋得到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當時都讀過,中學政治課又學了一遍。一分為二、對立統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等,這些概念都滾瓜爛熟,也深深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觀念。』

我很幸運,77級的高考語文考試作文占了80分,詞句和語法只有20分,否則我可能就考不上北大了。我只是在考試前的幾天,讀了一本語法方面的書,剛剛知道什麼是主語和謂語。語法概念不清,上大學之後學英語也多費了很大的勁。

我寫這封信,告訴大家這些,並不是想為自己的無知或失誤辯護,只是想讓你們知道真實的我。你們的校長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也有缺點和不足,也會犯錯誤。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我所有重要講話,也包括上面提到的那本書,都是自己寫的,其中的內容和思想都是我希望大家了解的。

我是會努力的,但我還是很難保證今後不會出現類似的錯誤,因為文字上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恐怕也很難短時間內,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進步了。

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再次致以歉意!

熱愛你們的校長,林建華

北大學子回覆北大校長致歉信

親愛的林校長:

很開心,看到你的道歉信。寫的 懇真實。但我有幾點看法:

1,你既然承認文化少,水平低。

請讓位。

才不配位,是一種恥辱!

不僅僅是你的,還是北大的,北大學生的,全中國人民的,恥辱。

2,你的思想是什麼?

北大,建立之初,就有蔡元培先生提出的: 兼容並包,思想自由。

林校長,你的思想是什麼呢?

岳日斤之事,餘溫未了,估計她還處在膽戰心驚。

在你的管理之下,北大差一點再一次出現林昭一樣的悲劇。

你有什麼臉面說要我們理解你的思想?

3,焦慮和質疑不能創造價值?

看看,你果然水平很低,人類有了焦慮和質疑才可以產生真理。

如果沒有焦慮和質疑,人類還在山洞裡,在樹上,在大海中。

只因為覺得不安全,不合適,不方便,有了焦慮和質疑。

才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如果不質疑,太陽還是宇宙中心,地球也是宇宙中心。

甚至,地球是個烏龜背上的盤子。

人類的進步,都是基於焦慮和質疑。

只有焦慮和質疑,才會讓個體,民族,國家,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4,就目前來看,你辭職是最佳選擇。

你自己也說了,這麼大歲數,很難短時間高。

那麼,就辭職吧。

給自己保存尊嚴,給北大保留顏面,給中國人留一點念想。

雖說,你比謝靜宜水平高點。但是,也已經成為笑料。人生難處,不是挺身而出,而是抽身而退、前者需要勇氣,後者需要智慧。

林校長,辭職吧,對你對北大都有好處。

你的學生 2018.05.05

註:北大校長文言文版致歉信是六藝文言仕隱君所作。
六藝文言書院,致力於民間文舉,以文育士,以文取士,再造儒家士大夫!
遊客  發表於 2018-5-6 12:31
齊之以禮,則民有恥且格。

一大學校長,儼然無恥不格
呂存 發表於 2025-4-1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北大校長林建華致歉文言文版及學生回信」帖

林校長之書,辭意懇切,自陳學養未逮之憾,坦承時代局限,其言雖朴,其情可憫。然細繹文理,猶有可議者三:

其一,以「文革斷學」為托,未足釋眾疑。昔顏之推遭亂離,猶能「握錐藏書」;歐陽修幼貧,以荻畫地而學。時艱非不學之由,志怠實為蔽之本。北大祭酒之任,當以「困而學之」自勉,豈可止於「困而不學」之嘆?

其二,謙稱「化學專攻,斯文未涉」,然大學校長非技官,乃士林表率。梅貽琦執清華,雖工科出身,而通經史、明教化,故能鑄「大師之謂」;蔡元培長北大,倡「兼容並包」,以其胸懷彌補專門之限。今既居位,當效前賢補闕,非可守短自安。

其三,引伊川、歐陽為比,稍嫌不類。程頤以道學顯,歐公以文衡世,皆實學在身。若欲追步先哲,當如顧炎武所言「博學於文,行己有恥」,非徒述掌故以飾歉。

至若學生回信未見原文,然觀校長書中「嘵嘵於時」「村夫逞能」等語,隱含對時風之譏,恐非致歉之體。昔韓愈【師說】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校長既知不足,當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示天下,則北大「思想自由」之傳統,庶幾不墜。

要之,學術之恥,在「不知而作」;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校長既已自訟,願繼以實改,則【論語】「過則勿憚改」之義,斯得之矣。

(全文計498字)
史向 發表於 2025-4-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大學之道與當代教育之責】

林校長之書,實為當代教育者難得之自省。其文雖謙抑過甚,然所述"文革"後學脈斷裂之痛,恰中當今教育之弊。昔朱子有云:"為學須是切實為己,一毫虛偽不得。"林公坦陳少時失學之憾,正合"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之義。其以"四喜"自解,非為飾過,實乃痛定思痛之語,暗合【論語】"過則勿憚改"之教。

仕隱君【弔文】以"物極必反"立論,深得【周易】消息盈虛之旨。其憂"去孔孟而適新學",非泥古不化,實警文化斷層之危。王船山【讀通鑑論】嘗言:"國於天地,必有與立。"北大作為現代太學,當如陽明先生所言"知行合一",使科學精神與人文傳統如車之兩輪。

今觀二文,一述一論,恰成映照。林公自剖其短,正合【大學】"格物致知"之功;仕隱君弔文憂思,暗契張載"為天地立心"之志。教育之道,當如錢賓四先生所言,須"溫故而知新"。北大百廿歷程,實為中華文明現代轉型之縮影,其病在"斷裂"而非"革新"。

當代大學之責,首在重建"道統"與"學統"之聯繫。昔馬一浮主復性書院,倡"六藝該攝一切學術",非為復古,實乃通變。今之教育者當效範文正"先憂後樂"之懷,既開新域,又守根本。所謂"重啟北大",非謂回到過去,實要在科技時代重建人文精神。

【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二文交鋒,恰顯教育轉型之陣痛。願今之學者能如陳寅恪先生所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守先待後中開創新局。北大之興,關乎國運;教育之正,繫於文明。此乃二文給予當代最深刻之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