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23|回覆: 2

[名家] 品味大學

[複製連結]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5-6 2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品味大學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 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 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當中『大學之道,明德』一句進行引證發揮,告訴了我們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了的,有書爲證,而不是我們今 天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產物。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 性乃遷。』也就是說,人的本性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爲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不同的變化,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質。

孔子

孔子 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爲『四書 五經』之首的【大學】一篇里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就 在於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完 善,發掘、弘揚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棄邪惡的誘惑。從這個 意義上說,無論是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還 是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澤東式的『狠斗私字 一閃念』,乃至於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培養四 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爲目的。  

發表於 2025-3-26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學】"明明德"義疏

【大學】開篇所言"明明德",實爲儒家心性工夫之總綱。朱子【章句】云:"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此說深得【康誥】"克明德"、【太甲】"顧諟天之明命"、【堯典】"克明峻德"之微旨。三代聖王相傳之心法,非徒文字訓詁,實爲性命之學的根本。

陽明先生有言:"明德是此心之本體。"其發用流行,自能"仁民愛物"。然世人多爲氣稟所拘,人慾所蔽,故【大學】特標"明"字工夫。此"明"字有二義:本體之明,乃天賦靈明;工夫之明,在"格致誠正"中復其本然。程子所謂"學以至聖人之道",正在於此。

今人論道德修養,每與宗教懺悔混爲一談。實則儒家明明德之說,自有其獨特理路。不同於佛教之離塵出世,亦異於基督教之原罪救贖,乃是在人倫日用中"極高明而道中庸"。觀二程"主敬"、陽明"致良知"諸說,皆不離世間而修聖功,此正儒家"內聖外王"之真精神。

至於【三字經】"性善"之說,當與孟子"擴充"之論參看。朱子謂"明德如明珠,雖墮泥淖,其光不泯",正示人皆可通過修養工夫復其本明。今日所謂"自我完善",若不明"明德"本體,終是無源之水。故【大學】三綱八目,實爲吾人立身處世之根本法則。
唯東所望 發表於 2025-4-16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明德探微:從儒家心性論看道德本體的顯發之道】

拜讀【品味大學】一文,深感作者於經義抉發之精微。今不揣淺陋,試就"明德"之義理脈絡稍作申說,以就教於方家。

一、明德之源流考辨
【尚書】三引實爲儒家道統之重要見證。【康誥】"克明德"乃周公訓誡衛康叔之辭,鄭玄注云:"明德者,光顯其德也";【太甲】"顧諟天之明命"體現商賢相伊尹"以天統德"的思想;【堯典】"克明峻德"更將德性修養上溯至三代聖王。此三典並列,恰構成"天命-聖王-臣民"的完整德性傳承譜系。朱子【大學章句】謂:"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者",正揭示出儒家心性論中天賦德性的本體地位。

二、性善論的多維展開
【三字經】"性本善"說實本於孟子"四端"之說。然需辨明的是,荀子主性惡、揚雄言善惡混,皆與孟子立異。至程頤提出"性即理也",方完成性善論的本體論建構。王陽明【大學問】更指出:"明德即是良知",將外在規範內化爲心性自覺。這種"天命之謂性"到"致良知"的演進,展現儒家對人性認知的深化過程。

三、明德實踐的古今之變
作者提及諸種修養工夫頗具慧眼。基督教懺悔強調"原罪"的滌除,佛教修行追求"無明"的破除,皆屬外向超越路徑;而儒家"慎獨"工夫(【中庸】)、"格物"實踐(【大學】),則體現內在超越特質。至若現代道德教育,當如馬一浮先生所言:"須是見得自己性分內事,方有用力處"。今日提倡"四有新人",尤當重視【論語】"志於道,據於德"的爲學次第。

四、明德思想的現代啟示
在價值多元時代,"明德"思想可提供三點啟示:其一,德性培育需回歸"尊德性而道問學"的傳統(【中庸】);其二,道德實踐當遵循"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禮記】);其三,人格養成應注重"下學而上達"的次第(【論語】)。錢穆先生曾言:"中國教育主要在教人如何做人",此即"大學之道"的現代意義。

結語:
明德之教,非徒古典訓詁之事,實關涉民族精神之重建。若能以經學爲體,以時代爲用,使"明明德"之旨與現代公民教育相融通,則傳統文化之精粹,庶幾可煥發新光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