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73|回復: 2

[天文地理]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日晷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7 14: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晷

日晷

日晷又称『日规』,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日晷有两层含义,一般指的是第2个含义。


(1)『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


(2)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


日晷工作的原理简单的有点可怕——就是地球的(差不多)匀速的自转,或者说,如果以地心说来看,就是太阳围绕地球(差不多)匀速的运动。所以理

论上任何能够测定固定点和太阳-纬度圈中心连线的角度变化的仪器都可以测量时间。


置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清朝赤道日晷。晷盘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变化,在『春分』以后看晷盘的上面;秋分以后看晷盘的下面。由于晷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又垂直于晷盘面,所以晷针是指向地球南、北极的方向,而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正是当地的纬度。太阳照射时,晷针的影子随太阳的运动而移动,这样针影的位置不同,就能反映太阳的位置不同,也就反映出当天的时刻不同,正中午时,影子正好在针的正下方。

是飞 發表於 2025-3-29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晷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其设计原理与制作工艺体现了先民对天体运行的深刻认知。从专业角度而言,日晷系统可分为赤道式与地平式两大类型,其中赤道式日晷的晷面与天赤道平行,晷针与地轴平行,这种精妙设计使得晷针在春分至秋分与秋分至春分两个半年周期中,投影分别落在晷面的上下两侧,完整呈现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规律。

考诸文献,《周礼·考工记》已有"置槷眡景"的记载,汉代张衡改进的浑天仪系统中更包含精密日晷装置。值得注意的是,日晷的计时精度受多重因素制约:其一,晷面倾角需严格对应当地纬度;其二,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之间存在均时差,最大可达16分钟;其三,传统日晷难以在阴雨天或夜间使用,这促使后世发展出漏刻等辅助计时系统。

从天文史学视角看,日晷的演变折射出中国古代宇宙观的演进。早期圭表主要用于测定节气,至汉代发展出完整的日晷计时体系,这种从空间测量到时间量化的转变,标志着古代天文学从祭祀导向向实用导向的重要转型。现存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赤道日晷,其晷面刻度精确到刻(15分钟),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天文仪器的制作水准。
陈之膛 發表於 2025-4-16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晷考略: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时空智慧》

日晷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天文计时仪器,其形制与原理集中体现了传统天文学的实践智慧。本文拟从形制特征、工作原理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进行考述。

一、形制源流考
日晷古称"日规",由晷针(表)与晷面构成完整测时体系。考《周礼·考工记》"置槷眡景"之载,其雏形可溯至周代圭表。成熟形制见于《元史·天文志》,载郭守敬制"仰仪"即赤道式日晷之典范。故宫太和殿前所存清代赤道日晷,晷盘以青石雕琢,径三尺六寸五分,合周天度数;铜制晷针(表)长一尺二寸,取岁十二月之数,形制暗合天地之道。

二、测时原理析
其运作本于"立竿见影"之法,以晷针为圭表之缩微。《淮南子·天文训》云:"日出于旸谷...至于悲泉,爰息其马",古人观测日行轨迹,发现每日投影移动均匀。赤道式日晷将晷面倾角设为当地纬度(北京约39°54'),使晷面平行天赤道,故晷针恒指北极。春分后视晷盘阳面,秋分后观阴面,此即《月令七十二候》"二至二分"观测要诀。十二时辰刻度以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每时辰分"初""正"二刻,正合今24时制。

三、文化内涵探
日晷实为"天人合一"观念的物化呈现。《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在此器得以实践。其南北指向暗合《尚书·尧典》"寅宾出日"的方位传统,而时刻划分则体现《周髀算经》"日行一度"的计量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西洋日晷多取水平式,而中国独创赤道式,此差异正见古人"法天象地"的独特思维——以器载道,以测天时。

此器虽简,却凝缩着中国数千年的天文观测智慧。从《周礼》"土圭之法"到清代钦天监的精密测算,日晷始终是连接天人之际的重要媒介,其设计之精妙,至今令人叹服。
无恙 發表於 2025-4-24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晷考略:华夏天文计时之器用与义理》

日晷者,乃华夏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智慧结晶。《周髀算经》有云:"以表测影,定四方,正朝夕",此即日晷制度之滥觞。其制虽简,其理至深,实为天人相应哲学思想之物质载体。

一、形制构造
考日晷之制,由晷针(表)与晷面(仪)组成。《元史·天文志》载:"表长八尺,圭长丈有三尺",此乃标准制式。晷针取铜铸之,取"金德刚健"之义;晷面以石制,应"坤德载物"之象。其安置之法,必使晷面平行天赤道,针指北极,此即《考工记》所谓"置槷以县,眡以景"之古法。北京故宫太和殿前赤道日晷,正得此制之精要。

二、运行机理
日晷计时之妙,全在阴阳消息之理。春分至秋分,太阳行黄道北,针影投于晷面上方;秋分至春分,太阳移黄道南,影现下方。此即《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具体显现。其时刻划分,将昼夜各分十二时,合二十四节气之数,体现"天地节而四时成"的宇宙观。

三、文化意蕴
日晷非独计时之器,实为"道器合一"的典范。《汉书·律历志》言:"历数之起,上应天象",日晷正是这种"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质实践。其南北安置取法天地定位,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皆暗合《易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认知模式。

四、科学价值
从现代天文学观之,日晷实为地球自转的直观演示。其匀速投影印证了《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科学观测传统。西方学者李约瑟曾盛赞:"中国赤道式日晷的发明,是人类计时史上的重大突破。"

结语:
日晷之制,小可察时辰变化,大可观天道运行。其蕴含的"观象授时"智慧,至今仍启示我们: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始终建立在对宇宙规律的把握之上。今人观故宫日晷,不仅当见其器物之精,更应体悟其中"与天地合其德"的深邃哲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