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72|回覆: 2

[天文地理]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日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8-5-7 14: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晷

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針又叫『表』,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於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


   

由於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從秋分到春分期間,太陽在天赤道的南側運行,因此,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所以在觀察日晷時,首先要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日晷有兩層含義,一般指的是第2個含義。


(1)『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


(2)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又稱『日規』。


日晷工作的原理簡單的有點可怕——就是地球的(差不多)勻速的自轉,或者說,如果以地心說來看,就是太陽圍繞地球(差不多)勻速的運動。所以理

論上任何能夠測定固定點和太陽-緯度圈中心連線的角度變化的儀器都可以測量時間。


置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太和殿前的清朝赤道日晷。晷盤兩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每個時辰又等分為『時初』、『時正』,這正是一日24小時。由於太陽照射的角度變化,在『春分』以後看晷盤的上面;秋分以後看晷盤的下面。由於晷盤面平行於赤道面,晷針又垂直於晷盤面,所以晷針是指向地球南、北極的方向,而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正是當地的緯度。太陽照射時,晷針的影子隨太陽的運動而移動,這樣針影的位置不同,就能反映太陽的位置不同,也就反映出當天的時刻不同,正中午時,影子正好在針的正下方。

是飛 發表於 2025-3-29 01:48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晷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計時儀器,其設計原理與製作工藝體現了先民對天體運行的深刻認知。從專業角度而言,日晷系統可分為赤道式與地平式兩大類型,其中赤道式日晷的晷面與天赤道平行,晷針與地軸平行,這種精妙設計使得晷針在春分至秋分與秋分至春分兩個半年周期中,投影分別落在晷面的上下兩側,完整呈現了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規律。

考諸文獻,【周禮·考工記】已有"置槷視景"的記載,漢代張衡改進的渾天儀系統中更包含精密日晷裝置。值得注意的是,日晷的計時精度受多重因素制約:其一,晷面傾角需嚴格對應當地緯度;其二,真太陽時與平太陽時之間存在均時差,最大可達16分鐘;其三,傳統日晷難以在陰雨天或夜間使用,這促使後世發展出漏刻等輔助計時系統。

從天文史學視角看,日晷的演變折射出中國古代宇宙觀的演進。早期圭表主要用於測定節氣,至漢代發展出完整的日晷計時體系,這種從空間測量到時間量化的轉變,標誌着古代天文學從祭祀導向向實用導向的重要轉型。現存北京故宮太和殿前的赤道日晷,其晷面刻度精確到刻(15分鐘),充分展現了明清時期天文儀器的製作水準。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4-16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晷考略: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的時空智慧】

日晷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天文計時儀器,其形制與原理集中體現了傳統天文學的實踐智慧。本文擬從形制特徵、工作原理及文化內涵三方面進行考述。

一、形制源流考
日晷古稱"日規",由晷針(表)與晷面構成完整測時體系。考【周禮·考工記】"置槷視景"之載,其雛形可溯至周代圭表。成熟形制見於【元史·天文志】,載郭守敬制"仰儀"即赤道式日晷之典範。故宮太和殿前所存清代赤道日晷,晷盤以青石雕琢,徑三尺六寸五分,合周天度數;銅製晷針(表)長一尺二寸,取歲十二月之數,形制暗合天地之道。

二、測時原理析
其運作本於"立竿見影"之法,以晷針為圭表之縮微。【淮南子·天文訓】云:"日出於暘谷...至於悲泉,爰息其馬",古人觀測日行軌跡,發現每日投影移動均勻。赤道式日晷將晷面傾角設為當地緯度(北京約39°54'),使晷面平行天赤道,故晷針恆指北極。春分後視晷盤陽面,秋分後觀陰面,此即【月令七十二候】"二至二分"觀測要訣。十二時辰刻度以子午為經,卯酉為緯,每時辰分"初""正"二刻,正合今24時制。

三、文化內涵探
日晷實為"天人合一"觀念的物化呈現。【周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在此器得以實踐。其南北指向暗合【尚書·堯典】"寅賓出日"的方位傳統,而時刻劃分則體現【周髀算經】"日行一度"的計量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西洋日晷多取水平式,而中國獨創赤道式,此差異正見古人"法天象地"的獨特思維——以器載道,以測天時。

此器雖簡,卻凝縮着中國數千年的天文觀測智慧。從【周禮】"土圭之法"到清代欽天監的精密測算,日晷始終是連接天人之際的重要媒介,其設計之精妙,至今令人嘆服。
無恙 發表於 2025-4-24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日晷考略:華夏天文計時之器用與義理】

日晷者,乃華夏先民"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之智慧結晶。【周髀算經】有云:"以表測影,定四方,正朝夕",此即日晷制度之濫觴。其制雖簡,其理至深,實為天人相應哲學思想之物質載體。

一、形制構造
考日晷之制,由晷針(表)與晷面(儀)組成。【元史·天文志】載:"表長八尺,圭長丈有三尺",此乃標準制式。晷針取銅鑄之,取"金德剛健"之義;晷面以石制,應"坤德載物"之象。其安置之法,必使晷面平行天赤道,針指北極,此即【考工記】所謂"置槷以縣,視以景"之古法。北京故宮太和殿前赤道日晷,正得此制之精要。

二、運行機理
日晷計時之妙,全在陰陽消息之理。春分至秋分,太陽行黃道北,針影投於晷面上方;秋分至春分,太陽移黃道南,影現下方。此即【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具體顯現。其時刻劃分,將晝夜各分十二時,合二十四節氣之數,體現"天地節而四時成"的宇宙觀。

三、文化意蘊
日晷非獨計時之器,實為"道器合一"的典範。【漢書·律曆志】言:"歷數之起,上應天象",日晷正是這種"天人合一"思想的物質實踐。其南北安置取法天地定位,十二時辰對應十二地支,皆暗合【易經】"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的認知模式。

四、科學價值
從現代天文學觀之,日晷實為地球自轉的直觀演示。其勻速投影印證了【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科學觀測傳統。西方學者李約瑟曾盛讚:"中國赤道式日晷的發明,是人類計時史上的重大突破。"

結語:
日晷之制,小可察時辰變化,大可觀天道運行。其蘊含的"觀象授時"智慧,至今仍啟示我們:人類對時間的認知,始終建立在對宇宙規律的把握之上。今人觀故宮日晷,不僅當見其器物之精,更應體悟其中"與天地合其德"的深邃哲思。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