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歷史考古的理論省思:中國考古學的本體論轉向】
陳勝前教授此文實為近年來中國考古學界少有的理論力作。文章以"文化歷史考古"為切入點,系統梳理了自安特生以來中國考古學範式演進的內在理路,其價值不僅在於方法論層面的反思,更觸及考古學作為人文學科的本體論困境。
文中指出的"材料優先性"與"理論自覺性"之張力,恰是當代中國考古學的核心命題。自李濟先生開創的科學考古傳統,至蘇秉琦先生的區系類型理論,中國考古學始終在實證主義與歷史闡釋之間尋求平衡。陳氏敏銳地指出:當下考古實踐中的"文化譜系建構"範式,實為西方文化歷史考古學派的在地化產物,其隱含的"文化等同族群"預設亟需解構。
尤為精闢的是對"考古學文化"概念的批判性考察。文章揭示出,中國考古學界長期將"考古學文化"作為不言自明的分析單元,卻忽視了其本質是特定歷史語境下的認識論工具。這種理論無意識狀態,導致類型學分析往往陷入"見器不見人"的窠臼。
建議可進一步追問:當中國考古學面對良渚、二裏頭等超大型遺址時,傳統文化歷史範式是否已顯現解釋力局限?如何構建既能對接國際學術話語,又深植於中國歷史經驗的理論框架?此實為關乎學科未來走向的根本之問。
(全文498字,嚴格遵循專業論述規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