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4|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排名在前1%的學生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其實都不是…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5-14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說起成績的決定因素,

或許很多人的學習觀是:

成績=天賦×努力。

事實上,

我們所謂的『天賦』,

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排名在前1%的學生,

既不是靠天賦,

也不是靠努力。

那麼,

真正決定性的因素是什麼?

c71166f832fe0d57f3647525c8c9ecb8.jpg

偶然看到下面這篇

知乎用戶@edmond分享的文章,

今天推薦給大家看看,

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顯而易見,

很多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這樣的:

fb4d4897385a4ade568ca3ba86830336.jpg

在他們看來,

天天上課睡覺打遊戲,

然後考前翻翻書,

最後考試九十多,

就是天賦高,

認真聽課挑燈夜戰,

結果最多六七十,

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

面對同樣的問題,

一看秒懂就是天賦高,

苦思冥想也一頭霧水就是天賦低。

在他們看來,

天賦完全是基因決定,

生而有之,不可逾越,

永久保留的。

天賦低的人再怎麼努力,

也無法彌補這種差距。

天賦是勤奮的功率。

總而言之,

很多人的學習觀就是:

『成績=天賦×努力;天賦=成績÷努力;努力=成績÷天賦』,

這套簡單的公式,

真是一種非常膚淺的學習觀。

學習本身是自帶加速度的

其實,

在很多情況下,

我們所謂的『天賦』,

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

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

可以歸結為兩類: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

如此隱蔽,

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

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8293ac7694707656e4ba2c6d7f63bf8b.jpg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

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

『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

於是,

神經突觸的建立,

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

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

可能被教育得好一些,

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

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

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

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

並且,

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

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

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

更傾向於走神,

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

走走停停,

勉強推完了這個坎;

而後者更傾向於專注下去,

二十分鐘就能推完。

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

事後,

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

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

可能在早期,

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

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

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

使其習慣於拖延。

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

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

獲得了巨大的獎賞。

於是,

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

於是,

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

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

然後開起了小差,

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應對,

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

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

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

以更低的效率消化,

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

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

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

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

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

是智商。

學習,

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

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

大錯特錯。

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

換言之,學習本身,

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學習,

就越適應學習,

越在『放縱/學習』的艱難抉擇中,

選擇後者,

你對後者的突觸建立就更強一分,

下次選擇堅持學習,

也就不那麼痛苦一些。

所以,

那些說什麼『能夠努力也是一種天賦』的,

不是思維過於簡單,

就是在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

a0d89dc3b2fc35ea25bfa13fa5189d9c.jpg

學習效率高的人

往往有極好的閱讀習慣

很多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吊兒郎當,

回宿舍就打遊戲,

照樣年級前十的例子,

來反駁

『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

接下來,

說一下這群人身上的另一種——

思維習慣。

這種因素更重要,

也同時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

我們在學習一個新事物,

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事物進行比較與聯繫。

比如我們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

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

因為我們在後天見到的所有具有類似特徵的東西,

都被我們分類為『桌子』了,

於是,

這一類物品就和『桌子』這個詞語聯繫在一起。

類比到學習

當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

一個聽說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

一個聽說過『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人

可能更容易理解;

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

聽說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

可能更容易理解;

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算法時,

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

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

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

書籍的作用有兩種,

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比如一部小說,

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

高度有序化的經驗;

一本科普雜誌,

除了經驗之外,

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說新聞的孩子,

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

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

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

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里中子的釋放一樣——

物質體積越大,

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人的經驗越豐富,

平時突發靈感,

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

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雜誌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

則更容易養成鍛煉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

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

同時,

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

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

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

就會發現,

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

無論是何種閱讀,

都有產生精神愉悅的可能。

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

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

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

忍不住推敲。

細分起來,

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

所謂興趣,

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

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

不言而喻。

6f023e8020b236add27d07b2c414b510.jpg

做題本質上的好處是

熟悉邏輯通路

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認的天才,

其成就也源於常年思維習慣的鍛煉。

比如高斯,

他說自己學會說話之前就會計算了,

這說明,

在高斯的幼年經常接觸到各種數字,

無意間讓他很小的年齡就掌握了初等算術。

高斯的計算強度有多大呢?

我們以1818年,

高斯擔任丹麥的測地工作為例,

整個工作持續了8年,

高斯白天測繪,

晚上計算,

測繪所畫的圖就有100多萬張,

野外實測數據匯總後,

全部計算工作由高斯負責,

總計算量需要這個人一天不休地計算10年!

這種後天的思維訓練訓練的魔力是巨大的。

比如說,

同樣解決一道難題或理解一個難的概念,

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

一個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

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於心,

第四五層邏輯又在他以前做過的題目、

看過的書中熟悉過,

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

而一個沒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

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

要解決這個問題,

他就要占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

經歷無數次試錯,

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

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

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們每做一道題目,

每理解一個概念,

每嘗試一次思考,

就是在不斷地熟悉其內容底下的一個個邏輯通路。

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

會遷移到我們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

從而舉一反三。

換言之,

做題本質上的好處,

就是熟悉邏輯範式,

縮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間』,

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

習慣的上升空間太大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

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

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

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

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十中得七八的『天才』,

也會有二三短板。

但總的來說,

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

仍是後天習慣。

無數的學生依據其從小到大的一個個習慣,

積累下的一點點經驗,

紛繁複雜的成長環境,

人盡不同的個人經歷,

高低不平的天賦和主觀能動性,

上上下下地分布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學生身上。

而那些排在前1%的學生,

或是在天賦上突出,

或是在習慣上突出,

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

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錯。

而在這個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

往往在所有變量上都至少做到了『優秀』這個層次。

很多人會反駁說,

到了最頂尖的水平,

只能拼天賦。

換句話說,

就是流傳得很廣的所謂

『努力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

但是,

我們也要明白,

在無數個變量產生的高斯分布中,

越往極端靠近,

短板效應就越嚴重。

在最頂尖的位置,

習慣、天賦、努力、方法等已經是缺一不可。

此時,

所有的高權重因素基本都會成為必要條件,

天賦在其間並無什麼不同之處。

曾經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

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

強大的規劃能力,

最優秀的教育資源,

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

對特定學科的熱愛,

每天精確6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秀的因素,

才有了最頂尖的成績。

所以說,

所謂『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也是不準確的,

所有的因素共同決定上下限。

天賦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變。

以大多數人的習慣之差,

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

ea72a87dba92cd149cfacdca245e4ad1.jpg

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

比習慣小多了

我們不能否定天賦的重要性,

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確實是存在的。

但你的歸納能力再高,

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

你的反應速度再快,

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

你的工作記憶再強,

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注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

是另一種形式的階級固化。

無數的習慣,

就像一道道堅固的高牆,

在從小的鋼琴繪畫與電子遊戲之間,

在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

與網絡爽文無腦漫畫之間……

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

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

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

在週遊世界博覽群書和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間,

在從小熱愛推理痴迷編程

與熱愛遊戲痴迷逛街之間……

在一貫的三好學生與起起落落的吊兒郎當之間,

在競賽班的燈火通明

與普通班的嘻哈玩樂之間……

悄然建立。

等你發覺這一切之時,

高聳在普通人和學霸學神之間的,

已是一道道無形而萬難貫穿的壁壘,

殘酷地分隔出強弱有序,

不可僭越。

當下流行的一種『鄙視鏈』的風氣:

我們不談對學科的熱愛,

不談對學習的堅持,

卻偏偏要攀比成績除以努力的那個『商數』是高還是低,

拿來排出一二三四,

論出甲乙丙丁。

一個人好好學習而成績一般,

就該鄙視,

這個人成績不錯還能天天打遊戲,

就更要奉為至高無上的大神——

這是一種何其病態的風氣。

當然,

學習效率還有另外的因素,

例如學習環境:

在一個進入衝刺狀態的重點高中的晚自習課,

學習效率當然比離期末考還有大半個學期的大學日常,

要強得多。

在一個好的環境中,

許多習慣上的缺陷可以得到補償。

所以,

選擇一個好的環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這也是環境、出身能帶來的巨大優勢。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4-8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偽天賦"背後的認知慣性——兼析頂尖學習者的思維建構】

(引)世人常以"天賦"與"努力"二分法解構學業成就,此乃認知窠臼。筆者觀歷代科舉取士及現代教育案例,發現頂尖學子之成就實繫於"認知習慣的複利效應",其本質是思維範式與行為模式的系統化建構。

一、"偽天賦"的認知謬誤
【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早揭示學習效能的關鍵在時序把握。今人所謂"天賦差異",實為早期教育塑造的神經可塑性差異:
1. 刺激耐受維度:經書法、珠算等傳統訓練者,其前額葉皮質對低刺激任務的調控能力顯著增強
2. 認知延遲維度:朱子"循序漸進"讀書法培養的延遲滿足能力,與現代心理學中的"執行功能"訓練異曲同工
3. 元認知維度:王陽明"知行合一"說暗合現代"程序性知識"轉化機制,此非基因決定,實乃思維訓練使然

二、習慣資本的複利模型
【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的深層機理,在於認知習慣的複利積累:
1. 專注密度:清代樸學大師戴震"一字之義,必貫群經"的研讀方式,本質是深度工作模式的刻意練習
2. 知識結構化: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所示系統化學習法,較碎片化學習效率提升5-7倍(據當代認知實驗)
3. 錯誤代謝率:陸九淵"發明本心"說強調的反思機制,可使錯誤修正速度呈指數增長

三、思維範式的代際傳遞
【顏氏家訓】早言"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現代研究證實:
1. 學術世家的"家學"傳統實為思維模式的代際移植
2. 書院教育中的"會講"制度培養的批判性思維,其效果相當於現代"刻意練習"的群體版本
3. 科舉應試者"以經解經"的訓練,塑造了遠超常人的概念遷移能力

(結)【周易】"蒙以養正"之訓,今可解為認知基模的早期建構。所謂"天賦神話",實乃未能參透"習慣資本"的累積規律。建議求學者以"五步精進法"重構學習:
① 診斷認知模式(察識)
② 設計習慣迴路(涵養)
③ 建立反饋機制(省察)
④ 優化神經可塑性(漸修)
⑤ 形成自動處理(頓悟)

此道非關天命,在乎人為。學者但能於此着力,則所謂"天賦"者,皆可積漸而至焉。
馬盲 發表於 2025-4-8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偽天賦"之蔽與真學習之道】

世人論學,常執兩端:或歸功於天賦異稟,或歸功於懸梁刺股。此二者,猶若陰陽對峙,實則未窺堂奧。今觀知乎之論,深契吾心,試為諸君剖玄析微。

一、天賦迷思之辨
俗所謂"天賦"者,多屬"偽天賦"。觀夫學優之士,其過人處非在生而穎悟,亦非在焚膏繼晷,實乃積習所成。【學記】有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今之學者,每見他人從容解題,便嘆為天授,殊不知此乃"習慣成自然"之功。譬如習琴者,初學指法生澀,積年累月則運指如飛,豈關指掌構造異於常人耶?

二、積習為功之要
真學習之道,首在習慣養成。昔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非智力超群,實乃克己之功。今之優學者,其特質有三:
1. 專注之力:如老僧入定,雖處鬧市而神凝一境。此非天性使然,實由幼時書法臨帖、算數推演等"枯燥訓練"築基
2. 思維之序:猶解牛之庖丁,"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其思維路徑經年淬鍊,已成自然
3. 延遲之樂:深諳"先難後獲"之理,如農人春耕夏耘,靜待秋實

三、教育之本
【論語】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此"習"字最宜玩味。今之教育誤區,在於:
重知識灌輸而輕思維陶鑄
求即時效果而忽長效積累
以分數判高下而不察習慣優劣

四、轉偽成真之法
1. 去標籤之障:勿以"天賦不足"自囿,當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2. 築習慣之基:每日晨讀半小時,勝於考前通宵達旦
3. 養思維之序:解題時先問"此理與何者相通",後思"此法可推至何處"
4. 得循環之益:初始進步雖微,然"習慣-成效-激勵"之環既成,則如滾雪球,終成磅礴之勢

結語
學習之道,猶若園丁育苗。天賦不過種子品類,努力僅為澆水頻次,而真正決定參天之勢的,乃是每日修枝培土的功夫。故曰:學者當破"天賦幻象",立"習慣真宗",如此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