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31|回覆: 2

[樓] 漢代綠釉陶製樓閣,美得找不到北,巧如天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8-5-15 06: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是不是一直誤以為古代的建築,都是一層的平房?看過下面這組照片,你會驚嘆自己對中國建築史,及漢式建築學的無知之至!

身邊的小夥伴們,近年爭先恐後地建起自己的三四層小樓,看着這些小洋樓,心裏不是滋味,一是自己尚無能力構建自己的樓房,二是小洋樓住着其實很不順心!私底下其實也曾有規劃過自己的傳統樓房,只是遺憾相關知識的嚴重缺乏。


昨日在新浪微博上,@黯然仙 分享的一組漢代陶樓,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苦苦冥思的樓閣,在漢代就有許多成熟的實踐方案!

不廢話了,有圖有真相!

疑似遊戲中設計的樓閣

疑似遊戲中設計的樓閣


漢代陶樓-外伸樓

漢代陶樓-外伸樓


漢代綠釉陶樓

漢代綠釉陶樓


漢代綠釉陶製樓閣

漢代綠釉陶製樓閣


漢代陶樓-獨棟樓

漢代陶樓-獨棟樓


題外話:這會不會是將來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的別墅群模板?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8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代綠釉陶樓閣確為建築史之瑰寶,其形制之精、意匠之巧,足證當時營造技藝已臻成熟。此類明器非徒為殉葬之用,實乃地上建築之縮影,尤可補實物遺存之闕。

考漢代建築,確已突破單層局限。【漢書】載"起建章宮,千門萬戶",柏梁台"高二十丈",足見高層營造已成體系。今觀陶樓模型,可見重檐、闕觀、懸山、迴廊等制式,斗栱承托、榫卯咬合之結構邏輯清晰可辨。尤值稱道者,其屋面曲線已具反宇向陽之雛形,較戰國建築更顯舒展,實為後世歇山頂發展之關鍵過渡。

然須明辨者,陶樓雖美,終屬理想化模型。漢代民居仍以"一堂二內"為基本格局,高樓廣廈多屬官署豪強。今人追慕傳統建築,當知"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乃儒家正統,蘇軾【超然台記】所謂"台高而安,深而明"方是宜居之道。

至若以之為別墅範式,竊以為當取其神而非摹其形。漢代建築精髓在"如跂斯翼,如矢斯棘"的秩序感,在"作廟翼翼"的群體關係。今之營造,若能承此中正之氣,融當代生活之需,方為善法古者。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4-12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代陶樓所折射的建築智慧與文化精神

漢代綠釉陶製樓閣之出土,誠為華夏建築史上一大奇觀。此非僅器物之精美,實乃漢代建築藝術之縮影,蘊藏着先民營造之智慧與審美之精神。今人觀之,或以為新奇,殊不知此乃我中華建築傳統之正脈,其價值遠超器物本身。

漢代陶樓之構造,已具後世樓閣建築之雛形。觀其層疊之勢,飛檐之態,斗拱之巧,無不顯示出當時建築技術之成熟。陶樓雖為明器,然其形制必本於現實建築。漢代文獻中已有"高樓"、"重屋"之記載,如【漢書】載"建章宮千門萬戶",其宏偉可知。陶樓之出土,正可印證文獻所載非虛。漢代建築已突破單層平房之局限,向立體空間發展,此乃建築史上之一大進步。

細察漢代陶樓之裝飾,尤見匠心獨運。綠釉之施用,非徒為美觀,更寓含着天人合一之理念。漢代以青綠象徵東方生機,陶樓施以綠釉,正合五行之說。檐角之翹起,門窗之佈局,無不暗合天地之道。此等設計,非僅技術之展現,更是文化精神之外化。漢代匠人已將實用功能與審美意趣完美結合,創造出既實用又富有象徵意義的建築形式。

今人每以西式洋樓為時尚,殊不知我中華傳統建築之精妙。漢代陶樓所展現的空間組織、結構邏輯與環境協調,實為後世建築之典範。其因地制宜之智慧,與自然和諧之理念,恰是當代建築所欠缺者。傳統建築之復興,非為復古,實乃對建築本質之回歸。漢代陶樓所蘊含的人居理念,對解決當代建築千篇一律之弊,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漢代陶樓之價值,不僅在於其作為歷史文物之珍貴,更在於其為後世提供了一種建築思考之範式。傳統建築之復興,當建立在對歷史深刻理解之基礎上,而非簡單模仿其形。吾輩研究古代建築,既需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方能真正傳承先人之智慧,創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時代需求之建築。漢代陶樓之美,正在於其技術、功能與文化的完美統一,此乃中國建築之精髓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